6月11日,晚清名臣丁宝桢的墓地在济南被考古专家确认。也许很多人对这位历史人物不太熟悉,但说起这道名菜——宫保鸡丁,你们一定不陌生!而他正是这道美味的始创者。
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丁宝桢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丁宝桢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深得人心。
丁宝桢人称“丁宫保”,“宫保”其实是荣誉官衔。清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曾封其为“太子太保”,便是“宫保”之一,于是他发明的菜由此得名为“宫保鸡丁”,以此表达四川人对丁宝桢的纪念。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其实,像这样和名人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美食还有很多。苏轼的东坡肉、李白的太白鸭、杜甫的五柳鱼……这些美味流传至今,令世人赞不绝口。
东坡肉
#FormatImgID_0#
东坡肉相传为北宋词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最早发源地是四川眉山。原型是徐州回赠肉, 为徐州“东坡四珍”之一。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当地突发洪水,他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百姓为表感谢,纷纷杀猪宰羊到其府上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在太湖遇到大雨时再次帮助百姓度过难关。苏轼再次把百姓送来的猪肉切成方块,并红烧。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追本穷源,苏轼的“东坡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太白鸭
唐代诗人李白小的时候跟父亲就住在四川,直到25岁才离开四川。在四川的时候他很爱吃当地名菜焖蒸鸭子。后来李白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入京被封为翰林学士。他以年轻时吃过的焖蒸鸭子为蓝本,做了一道蒸肥鸭献给玄宗,玄宗非常欣赏,将这道菜赐名为"太白鸭",并一直延续至今。
五柳鱼
五柳鱼是四川名菜,唐宋以来早已脍炙人口。说起“五柳鱼”来,它还和我国古代诗人杜甫有一段关系。
年近五十的杜甫,遇上“安史之乱”,为躲避战乱,他到了四川成都。相传,有天他邀几个朋友在草堂上吟诗作赋,吟得高兴,不觉到了中午。他发起愁来,眼看要吃晌饭了,家里却没有招待客人的食材,正当他着急的时候,忽然见家人从浣花溪里钓上一条鱼来,喜出望外。心想,就请大家品尝这条鱼吧!
朋友尝后,觉得此鱼酸、甜、辣味俱全,还伴有酱香,吃来别有风味,问其名称,杜甫道:“这鱼背上有五颜六色的丝,形如柳叶,干脆就叫‘五柳鱼’吧。先贤陶渊明,采菊东篱,弃官隐居,人称‘五柳’先生,叫‘五柳鱼’表示对他的敬仰之情。”
从此,五柳鱼的名称便传之后世。
曹操鸡
徽菜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曹操鸡是徽菜中的传统名菜。
相传在三国时期,曹操屯兵庐州逍遥津时,因军政事务繁忙,操劳过度,卧床不起。治疗过程中,厨师按医生嘱咐在鸡内添加中药,烹制成药膳鸡。曹操食后病情日趋好转,后常要吃这种药膳鸡。这道菜流传开来,被人们称为"曹操鸡"。香气浓郁,皮脆油亮,骨酥肉烂,食后余香满口。
饺子
#FormatImgID_1#
颇受北方小伙伴欢迎的饺子,与医圣张仲景有不解之缘。东汉建安年间,张仲景辞去长沙太守,告老还乡。回到家乡,正值严冬,很多百姓骨瘦如柴,衣不蔽体,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见此情景,命徒弟在南阳东关支起一口大锅,从冬至到大年三十,为贫寒百姓施药。
张仲景将羊肉和祛寒药材煮熟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取名“祛寒娇耳汤”。百姓每人两个“娇耳”,吃了之后,浑身温暖,两耳生热。百姓的冻耳病在“娇耳”的食疗下,被治好了。从此以后,百姓为了张仲景,每年冬至,模仿“娇耳”做成美食,称为“饺耳”,由此这个名字有点拗口,这才改称“饺子”。久而久之,过年吃饺子的传统也流传了下来。
涮羊肉
#FormatImgID_2#
宋亡元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南下,行军途中,他忽然想吃草原上的“清炖羊肉”。正在厨师们生火宰羊之时,军情有变,敌军突袭。忽必烈一边指挥军队开拔应战,一边催促厨师赶快端来羊肉。
厨师见时间紧迫,索性把羊肉切成薄片,在沸水中烫至变色,捞起并蘸料。忽必烈吃后,大加赞赏,一连吃了好几碗。吃完后,他率军出战,顺利击败敌军。在庆功上,忽必烈点名要吃这道羊肉,并给这道羊肉取名“涮羊肉”。从此,“涮羊肉”成为冬日里暖身的必备美食,人气爆棚,拥趸无数。
李鸿章大杂烩
#FormatImgID_3#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李鸿章访问美国,在使馆宴请美国友人。中餐色、香、味俱全,宾客一连吃了好几个小时。主菜全都上完了,宾客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厨师见状,急忙将做菜剩下的边角料,一锅乱炖。宾客品尝之后,大加赞赏,寻问这道菜的名字,李鸿章连忙回答:“好吃多吃。”由于发音和英文的“杂烩”类似,这道乱炖菜被命名为“李鸿章大杂烩”,成为具有国际范的中国美食。
这道菜的原料是鸡杂、肚片、火腿、海参、面筋、山笋、香菇作为底料,配以高汤、麻油、料酒、酱油,用陶罐文火慢炖,香气扑鼻,汤浓菜醇。这种做法类似于闽菜经典“佛跳墙”,难怪中外客人“馋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