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念总是能激起人心中巨大的能量,而所谓公益,就是唤醒每个人心中善意的事业。但公益事业的发展,却一路跌跌撞撞。对于公益的最终效果究竟如何、公益到底能不能真正帮助该帮助的人,始终存在争议。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公益、做好公益?始终是每个关心公益事业的人需要面对的问题。11月27日,36氪与三一基金会正式启动公益战略合作,通过1.5代科学公益,推动新公益在新经济大环境下的快速落地。
我们需要怎样的公益?公益是唤醒向善的力量,但公益事业的发展中也伴随着种种杂音。自称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在投身慈善的同时也饱受争议,从扬言收购《纽约时报》,到磕头祭拜雷锋,到冰桶挑战造假,过分高调的动作让部分网友认为是“作秀”。就连苹果也曾因公益慈善而卷入舆论风口,1997年乔布斯重回苹果CEO时,数周之内就终止了苹果一直在做的几乎所有慈善公益项目,而乔布斯的理由便是“消减支出以获得利润”、“等我们盈利后再说”,但事实上即使苹果盈利之后,那些慈善项目在乔布斯时代也没有被恢复。也正是因此,苹果被评为“美国最不慈善公司之一”。乔布斯甚至后来直接对朋友说“让慈善见鬼去”引发了不小舆论批评和争议。种种慈善争议事件虽然能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公益事业,但我们若没有一个正确的公益观,那么公益事业则很有可能在发展中产生变味。如何做好公益?我们需要怎样的公益?是做公益前需要我们反思的地方。给公益事业带来最大反思的,恐怕是国际社会对非洲的援助,曾有数据统计,二战后西方国家累计援助非洲国家超一万亿,但在接受国际社会捐助的数十年内,拥有大量自然资源的非洲却始终无法摆脱贫穷的魔咒,甚至出现了越救越穷的怪现象。据世界银行数据,1978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均GDP(496美元)超过当年中国人均GDP(156美元)3倍,而2018年中国人均GDP为9770美元,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GDP却依旧仅1574美元,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显然没有跟上全球经济增长的脚步。
图片来自世界银行不难发现,举全球之力援助非洲数十年,却依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非洲的贫困问题,甚至赞比亚经济学家曾在《援助的死亡》一书中指出,正是由于西方对非洲的援助,阻碍了非洲的经济发展。事实上,这类援助致贫的现象,在每个公益细分领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援救致贫”也是如今不少公益事业所面临的难题,仅仅通过财力物力解决具体现象,结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让援助对象失去正在跳出困境的机遇,治标不治本的公益援助不仅无法真正提高大众福祉,而且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这让不少公益从业人员开始反思,如何才能通过公益真正推动社会进步?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公益?
公益的一场科学变革每个公益现象的背后都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原因,如果仅仅把目光聚焦在具体现象上,那么永远在隔靴搔痒,任何救助都可能是杯水车薪。依旧拿非洲援助的例子来看,贫穷的背后并不是只是人均收入低、生活环境差造成的,更是由于一系列社会机制、经济体制、教育水平及独特文化造成的。例如国际社会后来跟踪发现,援助非洲的不少款项,其实大多被当地官僚阶层所占有,而贫困人群即使拿到救助款,甚至也不愿意去购买更多生活必需品,而是倾向于去购买电视等娱乐设备。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曾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指出,贫困救助存在一块“贫困陷阱”的区域,若无法帮助救助对象跨越“贫困陷阱”,那么所有救助只能短期提高生活水平,时间一长依旧会回到贫困状态,无法获得任何实质性的改善。
图片来自《贫穷的本质》贫困以及其他公益领域现象形成的背后,都是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社会问题。可见,若无法在社会层面、制度层面、教育层面去寻找解决方案,那么公益事业很可能永远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对于公益行业而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仅仅停留在助学、扶贫、支教这类具体公益行为上,很可能难以真正解决公益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再比如中国早期儿童发展问题中,0-3岁孩子大脑发育不足的症状常出现在偏远农村地区,而这现象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城乡的各种环境差异,早教服务在偏远农村地区往往是空白的,政府投入尚未触及、商业力量又因价格高昂利润微薄而尚未介入时,就需要公益组织介入,形成“实验田”效应,探索未来可推广的服务模式。对于具体的公益项目而言,都存在依次递进的五个目标层级:第一层是“散财/基础慈善”,需要公益组织能够有效送递援助物资;第二层是“流程化公共服务”,通过流程打造让援助更高效;第三层是“社会服务”,公益组织并不单纯地递送资源,而是给援助对象专业化的公益服务;第四层是“公共治理”,指通过资金的运作,对援助群体进行有效引导和管理;第五层是“社会整体勾勒与创新”,指公益组织能够作为社会智库,并推进相关社会问题的改革。
每个层级都少不了科学实践和创新精神,而所有公益行为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社会整体勾勒与创新”,即解决某种社会问题、推动某种社会变革,这也是新公益的基本理念。11月26-27日36氪wise大会中,三一基金会与36氪正式启动公益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新公益”,实现高度组织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新公益的实践落地,少不了科学理念的赋能,可以说新公益的内核就是科学公益。所谓科学公益,就是基于科学精神和公益精神、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技术,促进提升公益的效能,从而帮助公益实现价值、为世界带来真实改变。科学公益理念鼓励每一个具体的公益项目在问题识别、方案设计、效果验证三个环节,恰当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基础工具,尽量接近客观、专业,并更加积极地关注公益项目的成效。公益并不是保守传统的人工救助,也是一个需要走在科技前沿的高新行业,通过科学手段去提高人类福祉。中国新经济的兴起,也给新公益带来了无限可能性。
p>1.5代企业家们的公益信念在科学公益的推进过程中,1.5代企业家将成为最重要的关键人。所谓1.5代企业家,不仅是具有过人财富的“富二代”,他们继承了上一代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获得精英级的教育与成长环境,拥有更出众的视野和更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家族企业的加持下,他们的影响力持续增长,不少1.5代在年轻时便成为行业内的领先者。1.5代人群拥有更高的公益理念和科学素养,一定比例的1.5代人群已经在慈善公益事业中践行多年。1.5代人群将成为科学公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三一基金会将联手36氪发布《1.5代科学公益白皮书》,通过研究采访多名1.5代代表并进行深入分析,探寻1.5代们对科学公益的真实看法与建议,并给出科学公益行业的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