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科教文卫 > 详细

先修课程能有效衔接“大”“中”教育吗

2021-04-06 12:46:27  来源:

【光明时评】

据媒体报道,上周六,来自上海多所高中的百余名高一学生走进复旦课堂,与复旦教授面对面学习交流。这个特殊的“周末课堂”开课,意味着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正式实施。

“周末课堂”的开设引来众多称赞,同时也让不少人疑惑此举是否与学校招生关联。好在复旦方面的回应给不少家长吃了颗“定心丸”,官方称这个计划与“拉取”高分考生无关,就是“让孩子学有余力时,愿意和复旦的教授在学科、学术上进行对话和交流”。其实,这也正是此次复旦大学“先修计划”的最大看点,其既与美国大学先修课程不同,又与之前我国大学曾推行的大学先修课程计划不同。此次的先修课程摆脱了与招生挂钩这一功利因素,而重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兴趣。更多的大学也应大胆尝试、合作面向高中生开设类似先修课程,推进先修课程学分互认,为高中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

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简称AP),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在高中阶段开设的具有大学水平的课程,高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AP课程,并以AP课程成绩去申请大学,被大学录取后,承诺认可AP课程学分的大学会认可这些课程的学分。2013年,北京大学正式宣布应全国部分中学要求,将与中学合作试点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2014年,中国教育学会启动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试点项目,计划在年内联合国内多所知名大学,在全国范围内遴选100所左右中学组织实施。

中国大学在这一期间推出的先修课程,借鉴了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的经验。由于当时有包括北大、清华等高校在内的90所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先修课程的最大卖点就是与获得自主招生入围资格挂钩。这就难免让先修课程遭遇舆论质疑。一方面,由于先修课程只面向少数高中开设,这被质疑“制造不公平”,另外,因为参与试点的大学只认可选修本校先修课程的学生的课程及学分,被质疑是“掐尖”抢生源。随后,教育部下发文件明确,严禁将参加大学组织的先修课程、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作为自主招生的前提条件,或与自主招生考核工作挂钩,以避免影响考核的公平公正。而在失去了可凭先修课程成绩参加自主招生这一“卖点”后,大学先修课程的吸引力也大为减弱。

2020年,我国取消传统的自主招生方式,同时启动“强基计划”。在新的招生办法中,高考成绩作为入围门槛,高考成绩的85%和校测成绩的15%合计构成综合成绩,按此进行评价录取,并规定被该计划录取的学生不能换专业。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这一计划让自主招生不再与“录取优惠”、名校“跳板”相关联,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高校从重招生转向重培养,并且在培养中向下延伸至参与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从强基计划首年实施情况来看,部分学校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确实与高中阶段对学生基础学科兴趣及志向的培养存在一定问题有关,进一步凸显大学参与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若在此背景下审视,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的实施,正是对这一现实的有力呼应,其探索效果及经验值得持续关注。

让先修课程计划更好发挥人才培养作用,有赖于所有参与者的协同努力。包括学生家长需摆脱功利思维,将其视作拓展学生素质的平台而非仅仅是考入名校的“捷径”,走出“和升学挂钩就学,不挂钩就不学”的误区。此外,高校间也要积极合作,以给所有学生创造更好成长环境作为共同的出发点,向学生提供更多先修课程,并对先修课程学分实行互认,由此增加先修课程的吸引力,进而构建“大”“中”教育的有效衔接,真正发挥先修课程的作用。

(作者:艾萍娇,系教育研究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