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科教文卫 > 详细

赛教融合开辟育人新空间

2023-09-12 14:30:38  来源: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总决赛在北师大昌平校区举办。其中,大学生赛道的总决赛共持续三天,111位来自各国多所高校的大学生组成20支参赛队伍,展示教学创新设计方案并展开角逐,最终由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专家进行点评和颁奖。

大赛指导委员会主席、北师大原副校长陈光巨介绍,此次大赛由大学生和中小学教师两条赛道构成,大学生赛道是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北师大学生是参加大学生赛道的主力军,共有3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踊跃报名参赛。

赛教融合是指将竞赛与传统的教育融合起来,使竞赛成为学生学习的有益补充和拓展。通过赛教融合,可以更好地发挥竞赛的作用,让学生具备更全面的能力和素质,比如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等。与传统教育相比,竞赛更注重实践和实践成果的评价,更关注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前,部分业界人士认为,与职业教育相比,赛教融合、以赛促教的教育理念在学术性、理论性较强的高等教育领域仍有待加强。然而,近年来高校学科竞赛接二连三、渐入佳境,赛教融合开辟出越来越广阔的育人空间。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

早在2007年发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我国就明确要将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对于高校来说,赛教融合既是“新形式”,也是“老方法”。

今年4月,东南大学举办了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这项赛事由东南大学于2003年发起并主办,已有足足二十年的历史。

记者了解到,该赛事最初仅面向南京及周边地区高校研究生,但20年来大赛不断升级扩容,现已成为面向全国在读研究生举办的大型科技竞赛活动。在过去20年间,竞赛累计吸引了超35万名研究生参赛。2013年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共有3884支队伍参赛,到如今第二十届赛事,已有20674支来自全国各地的队伍参赛。

在工程领域,数学建模是一项需要高超技巧的工作。在企业生产实践当中,许多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把一些工程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再得出可用于工程的结论。“作为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承办单位,东南大学鼓励学生积极参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争取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重大突破。”东南大学副校长孙立涛表示,举办数学建模竞赛在培养工程领域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推动产学研合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比有着20年历史的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更“年轻”一些。陈光巨介绍,该赛事源于2017年北师大开设的《设计与学习》课程,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教育理论、新兴科技、设计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设计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设计能力,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提供知识和技能储备。在此基础上,北师大于2018年创办了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帮助学生从全球视角出发,应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和解决教育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工作组2022年发布的报告表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竞赛项目具有数量多、领域广的特点。在该报告考察的56项赛事当中,影响力较大的竞赛有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这些赛事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力大,对广大高校学子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有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

“赛教融合为人才培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了学习动力,让学生更贴近实际教育场景,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陈光巨结合自己的办赛经验介绍说。

在北师大,赛教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育人模式。除了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北师大还举办了未来教师素质大赛(以下简称未教赛)等赛事。目前,未教赛已经连续举办23届。

自2017年起,北师大还将未教赛模式推广到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着力打造全国性赛教融合平台,发挥北师大在教育师范院校当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以赛促教不是理工科的专利,它对‘新文科’建设也有重要推动作用。人文社科不排斥竞赛,其需要竞赛,也适合以竞赛育高层次人才。”陈光巨强调,智能时代社会变迁快速,各类技术日新月异,要让文科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把书本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竞赛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之一。

陈光巨介绍,“新文科”注重对接社会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强调培养学生和研究者对于时代性、现实性问题的理论洞察力、理性思维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教育领域,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实践本领的同时,还能帮助高校探索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智能技术条件下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新路径。

对于大学生来说,参赛的意义远不止于“综测加分”。大学生可以在竞赛当中实现创意、创造价值、并磨炼自身技能、提升思维能力。东南大学党委研工部副部长张晓坚介绍,以数模竞赛为例,这一竞赛的内容具有开放性,需要用数学的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又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特别需要交叉学科来共同参与。“几乎所有学科门类都可以参加数模竞赛,参加者也能得到多学科的能力提升,这对于培养创新性的交叉学科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张晓坚说。

还应注重多方面资源联动

谈及赛教融合的未来拓展方向,陈光巨表示,第六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设立的五大评审标准“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科教融合、应用前景、呈现表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这五个维度出发,可以让赛事的整体设计更加贴合学生需求,进一步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养。

“相比理工科,人文社科领域的赛教融合各有特点。我们需要格外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促进知识的交叉融合。此外,赛教融合不仅要关注竞赛,更要关注教育。赛教融合视角下,学校层面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竞赛的思维和模式促成教学上的革新。”陈光巨说。

在陈光巨看来,竞赛在高等教育当中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要通过赛教融合提升育人质量,就得注重各方面资源的联动,包括相关政策支持、校企协作、多学科协同教研、跨学科学习、新实践场景建设等。赛教融合需要优质的课堂支撑,其成果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我们将进一步拓宽赛教融合场景,构建多样化的新型教学时空,也会结合数字技术和教育理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希望青年学子能够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好地应对未来教育的挑战。”陈光巨说。(记者 孙明源)

http://edu.people.com.cn/n1/2023/0906/c1006-40071530.html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