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记者施志军
面积不大的京华博爱卫生站内设有诊断、治疗、观察、药房、资料等业务室,方便满足其周边数千位村民的基本就医和诊疗需求。而建设卫生站之前,因医疗条件落后,所有村民的医疗服务,大多由以务农为主业的赤脚医生提供。
村医方便治疗“顽固”老人
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水塘镇格井村,位于水塘镇南郊,是个格凸河风景区所在地,全村有405户人家。其中,苗族占总人口数的99.53%,村民大多不会说汉语。
在这样的偏远山区,交通不发达,村民们看病到最近的镇上,至少也需要走20多公里山路,来回需要半天。遇到紧急情况,耽误时间是小,延误救治才是最让人无力的。在格井村内,大多数人还只会讲苗语,一些说着苗语的老人们,更是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到大医院花钱看病。
2013年11月,70多岁的格井村村民罗英妹在家干农活时,不小心摔倒在地,导致其骨盆骨折,老人疼的要命,根本没办法正常行走。家人将其送到县医院后,住了5天,病情却没有得到任何缓解。苦于语言不通,与县医院的医生交流过于困难,同时又担心在县城住院费用过高。罗英妹老人不顾家人百般劝阻,执意离开医院,回到自家准备“扛过去,扛不过去就等死”。
京华博爱卫生站的医生曾小会听说此事后,第一时间来到罗英妹家,和老人聊家常。曾小会根据县城医院为老人开出的诊断结果,对症下药。此后,每天她都上门查看老人病情。几个月过去了,在曾小会的照料下,老人的腿脚逐渐恢复。如今,罗英妹老人可以正常下地活动了。
身为格井村村民的曾小会,自从2009年到卫生站担任村医后,不光为村民看病救人,还为偏远的山区农民普及了健康知识。如今,再也不会有人见到扛药箱的,就警惕地以为是搞计划生育的了。村民们不但信任她,甚至都把她当做自家女儿一样看待。
村庄卫生站服务外地游客
今年“五一”假期的一天早晨,一辆轿车突然停在了卫生站门口,车上一对夫妻,抱着一位4岁的男孩,孩子母亲边哭边喊,“有人吗?快给我小孩上点药!”
曾小会简单查看后发现,原来是孩子在景区游玩,不小心被木棍划伤,额头被剐出了一道4厘米的口子。家长发现孩子流血太多,被吓得不知所措。荒山野岭又找不到人帮忙,他们在周边转了一圈,发现了村口的京华博爱卫生站。
经过清洗、包扎,孩子的血止住了,父母的心情也平复了。母亲看到门牌上的“京华博爱卫生站”时,称“简直太了不起了”,京华时报把钱捐在这样偏远的地方,援建了卫生站不但方便了地方村民,也让遇到紧急病情的游客安全有了保障。
偏远山区的“天使阿姨”
2006年4月,为支持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红十字天使计划”,帮助革命老区改善医疗条件,京华时报又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镇东西水村捐建了“狼牙山京华博爱卫生站”。
东西水村位于狼牙山镇东北部深山区,全村300余户1200多口人,零星散落居住在方圆20多平方公里的山里。由于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老百姓小病就扛着,实在扛不住了,就到20多公里镇上的药店买点药吃。
自卫生站建成后,在市区医院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本村李新娥医生,放弃在市里的优越条件,回到家乡担任起了村内卫生站的村医。
今年80岁的李成河老人,身患慢性支气管炎已有20多年。遇到天气变化或过度劳累,病情就会发作。2011年,老人的儿子出了车祸,儿媳不幸身亡,留下了一个先天性智障的孩子,使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每次老人病情发作,不管白天或是黑夜,李新娥都会带着急救药品和氧气去救治。
还有一位42岁的病人高小兵。一场车祸让他颅内出血留下了后遗症瘫痪、癫痫,车祸也让他的爱人造成下肢截肢,长期卧床导致其臀部大面积的褥疮无法愈合。李新娥每次为她消毒换药治疗后,患者和家属都会心存感激。
李新娥的辛勤工作,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一致认可,老年人把她当自己的亲女儿,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呼她“天使阿姨”。京华博爱卫生站,不仅为当地村民解决小病,还能提高村民们的医疗意识,最重要的还将村民们的心凝聚在小小的卫生站里。如今,像狼牙山和格井村这样的卫生站,已经成了村里各家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哪位村民不舒服了,就会给村医打个电话,而村医也一定会按时到达。看似不起眼的小小卫生站,承载着的,却是村民们对生活的无限向往。
□对话
京华时报:京华博爱卫生站给医生的帮助是什么?
格井村京华博爱卫生站村医曾小会:其实,我以前就是赤脚医生,边种田边帮着村民们看些小病,现在,卫生站不但提供基本的医疗设备,也给我们一个固定场所。
京华时报:医疗咨询主要集中在哪方面?
格井村京华博爱卫生站村医曾小会:每天我都会接到许多个村民的健康咨询电话。有的村民忙完农活时,会绕路到卫生站来测血压、量体重。65岁以上的老人一年两次体检,而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一个季度体检一次。
京华时报:作为村医是否有固定的作息时间?
东西水村京华博爱卫生站村医李新娥:卫生室虽有上下班时间,但实际上,我却要为村民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不管谁生病,我都得过去查看,在村里,村医就是急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