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扶贫-助学 > 详细

西部青年的扶贫转型:从参与者变获得者

2016-12-13 00:27:43  来源:中国青年报微博

  原本在外打工的80后青年徐银,找到了一个离家近的营生,回到兰州市榆中县甘草店镇,帮着村民做起了代购生意。

  他灵敏地嗅到了商机,老家钱家坪是镇里最大的村,601户共2500多人。以前大家买东西,不是赶集就是到镇里,太不方便。他在村里搞了一个门面,挂上大屏幕电视,村民在网上就可以选购农资和生活用品。别担心买不到好东西,他先垫钱,不满意可以无条件退货。

  “2016年4月,正好有家电子商务公司进军农村市场,不仅有平台,还有运输渠道。网上显示多少钱我就卖多少钱,根据销量再跟公司结账分成。”徐银觉得这笔生意有利可图。

  开张至今,卖得最多的就是生活用品,小到米面醋、插线板,大到电冰箱,“可别小看我们,开了几个月,烙饼用的电饼铛就卖了20多个,像冰箱这样的大件商品从下单到收货,只需要三四天就能送到家。”他对此满意。

  他告诉记者,卖东西自己的利润率在5%~10%之间,他看好创业项目的前景,毕竟改变了山里村民的购物习惯。

  创业青年:试着打通从县城到农户的快递

  1989年出生的裴发鑫,做事干练老成,他现在是榆中县电子商务协会会长。与徐银一样,他也正在做农村电商的项目。

  2013年,正在山东经营家具厂的他,意识到自己该转型,于是把目光放到了甘肃的农产品电商上。他说:“看起来美丽,做起来却费力,一斤8元的小米,物流费就要15元。后来他又改卖过化妆品,成本三四十元的东西,在网上能卖到100多元。”

  “没赚多少钱,但是积累下了做电商的经验。”他介绍,2015年他发现一个商机,农村电商基本处于空白,“各家快递只能送达县城,从县城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始终没有修通”。

  “成本太高了!”裴发鑫喝了一口水,卖了一个关子,“最近发现在县城出现了4家农村电商平台,在农村设立站点,农户订货后上门自取,一共有200多家。我算了算各家很难盈利。”

  他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试着整合配送环节。裴发鑫挨个说服这几家平台的老板,理由是“统一配送可以节约成本,共同成立一个公司”。各家平台以农村站点入股,一家有100多个站点的公司,就占30%多的股份,裴发鑫不能空手套白狼,出钱入了10%股份。

  整合效果已经显现,只要村民在网购的时候,填写“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乡村易达转某某”,快递就配送到裴发鑫在县城设立的仓库中,然后再送到站点,每一单收费2~4元。大件的商品按照价目表收费,实现送货上门。

  团榆中县委书记王琦说:“像裴发鑫这样的年轻人有想法、有能力,我们全力帮助他们。我们请他们给本地年轻人提供培训,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有98个座位的场地,会有130多人参加。我们没有下发任何文件,都是年轻人自愿来的。”

  年轻公益人:一头扎在贫困县做助学

  2007年毕业的高海平,是兰州的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表现不错的他,留在榆中县四中成为一名语文老师,之后又被借调到当地教育局的党办工作。

  说起与公益结缘,他打开话匣:“2011年,我认识了兰州大学的志愿者,帮助他们在本地对接了免费午餐项目,非常有成就感。”

  “党办对接志愿者服务,我想着做一点公益,就建了一个QQ群,成立榆中县弘爱公益联盟,专门发布当地助学的信息。”高海平说。

  北山是当地的贫困区,多山、少水、地贫瘠,麦子的收成只能由老天的降水决定。2012年,听说中学生小李的家庭贫困,他自己坐车去看一看。低矮的屋子,屋内光线很暗,墙壁被熏得漆黑,孩子的母亲有精神问题,时好时坏,除了政府给的救济金,这个家庭几乎没什么收入。

  他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依旧清晰:“我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留给了这个家庭,孩子的母亲一个劲地说‘感谢政府’。”

  回来之后,他就通过QQ群找到爱心人士对孩子进行资助,现在孩子在高中念书。与很多公益组织不一样,他建立的弘爱公益联盟里面有100多个会员,其中体制内的年轻人就占一半,形成了一个由教师、医生、机关干部、爱心企业、社团为主体的较为稳定的团队。

  在县城做公益并不容易,他自己去农村看孩子,连路费都得自己解决,没有专门的办公经费。作为隶属于团榆中县委的公益组织,团组织给弘爱公益联盟提供了一间办公室,一方面联盟有了落脚点,另一方面也是对县城公益人士的鼓励。

  高海平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不能忽视县城年轻人参与公益的热情,县城的年轻人也有扶贫的参与渠道,不仅帮助了别人,我们也很快乐。”

  据团兰州市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弘爱公益联盟经手建立1所“免费午餐学校(红土坡小学)”、1所“春草行动图书室(银山初级中学)”、1个“周晏齐多媒体教室(高家渠小学)”,发放物资价值260多万元,惠及山区学校110所、贫困学生6000名以上。目前,弘爱公益联盟从单一助学,转型成为本地对接外地公益项目的平台。

  青年驻村干部:给扶贫项目做把关人

  戴着眼镜,有些微胖,说话有些腼腆,30岁的陈德福是兰州市永登县武胜驿镇的团委书记,他也是该镇驻奖俊埠村工作队队员。

  “扶贫是我们驻村的主要任务。”他告诉记者,2014年7月后,他就联系了奖俊埠村,第一步就是要统计村民的年收入,这让他一度有些犯难。

  他很快发现,在统计村民家庭年收入的时候,大家都藏着掖着不愿意“露富”。碰了一鼻子灰的陈德福觉得,直接问不可能得到准确数字,于是,他挨个请教同事里的“老乡镇”。

  工作方法不对,他马上改变。没事的时候跑到村民家里唠家常——不问收入问支出。“今年家里买了什么家电,娃娃上学花了多少钱,家人看病花了多少钱……”陈德福侧面一打听,谁家条件怎么样,立马就能区分出来。

  “我们下去驻村的有23个人,都是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他介绍,下村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交朋友。

  “王总,你家的娃娃菜长得怎么样呀?”陈德福称呼的王总是90后的返乡创业年轻人,在当地承包了80亩地种菜,雇了当地村民帮着干活儿。只要村里有事,陈德福就会叫上他,一起走访村民。

  陈德福说:“扶贫任务重,多一个帮手多一分力量。我包的村今年共实施26个扶贫项目,共投资649.3万元,也是今年镇里的小康示范村之一。只有挨个走访,掌握了群众的意愿,才能把钱花在刀刃上。”

  陈德福被同事称为偷工减料“包工头的克星”,今年,村里像修景观墙等所有的项目,由陈德福他们驻村工作队督促施工进度和质量。

  “你这个水泥放得不够呀!”陈德福在工地转悠时发现这一问题后,马上喊来了包工头解决问题,“我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一罐子搅拌机要搭一架子车的沙,再配上四袋水泥,你水泥放少了凝固度就不够。”

  在团永登县委书记王兴仁看来:“年轻人在扶贫工作中要有所作为,被派下村,全程参与到扶贫工程的实施、项目资金的监管等环节,不仅要把项目做好了,而且所实施的项目和干的工作最终要让老百姓满意。”

  团兰州市委书记丁肃静认为:“年轻人参与扶贫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听听看看很激动,实际上没有行动。比如一些团干部去驻村,一定要学会放下脸面,农村需要什么,就要出去寻找对应资源,千万别不好意思。”

  她认为,基层共青团做扶贫这件事并不容易,面临资源少和人少是现实问题。因此,团组织一方面要协调社会资源,另一方面还要调动社会青年的积极性,可以鼓励年轻人在农村创业,也要为发展公益提供平台。

  丁肃静表示:“团组织参与扶贫工作,不仅要让青年融入进去,也要让年轻人在扶贫中有获得感,标志就是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能一味地要求他们付出,如此才能形成良性的‘扶贫循环’。”

  在扶贫工作中,今年团兰州市委开展各类就业创业宣讲活动29场次,参与人数2187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资助农村学生数量99名,提供创业就业信息84条;帮助246名农村青年获得青年创业小额贷款1902万元;开展各类青年技能培训32场次,培训青年2392人次。

关键词:获得 青年 西部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