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央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策部署,云南省财政厅充分发挥农村综合改革资金引导撬动作用,积极统筹整合各级、各类资金和资源,使有限的农村综合改革资金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全省脱贫攻坚。
一、精准施策,加大整合,全力支持贫困县脱贫攻坚
一是规范资金分配,明确资金投向。根据《云南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结合各地脱贫攻坚总体规划和目标任务,明确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转移支付资金按因素法切块下达至全省129个县(市、区),要求资金使用方向要与当地脱贫攻坚规划相一致,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16年底,按照脱贫攻坚和涉农资金整合的有关要求,云南省财政厅将中央财政提前预拨云南省2017年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17亿元及时切块下达至各地,其中,下达88个国家级贫困县12.7亿元,增长3个百分点。
二是加大整合力度,发挥贫困县自主权。近年来,云南省财政厅积极引导农民筹资筹劳、村集体投入、社会资本等各方资金的投入,统筹整合各级各类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和贫困县自主权,大力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指导贫困县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帮助提升管理水平和协调解决工作困难,确保贫困县接得住、用得好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自2013年启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云南省共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23.5亿元,州(市)、县、乡投入和整合各类资金60亿元,引导社会投入和群众筹工筹劳折资20亿元。
三是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实现脱贫攻坚开门红。2016年以来,云南省财政厅结合脱贫攻坚,综合考虑贫困地区贫困深度与广度、贫困人口等因素,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支持,对贫困县按照乡村人口每人2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资金测算。2016—2017年,共下达88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综合改革资金38.29亿元。2016年是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为打好第一战,云南省财政厅下达牟定县、芒市等12个首批脱贫摘帽贫困县农村综合改革资金3.9亿元,平均每县补助资金达3216万元;将牟定县、芒市等贫困县列为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通过指导规划和建设,增强贫困村自身“造血”功能,从根本上消除“空壳村”。
二、精准发力,明确重点,全力探索脱贫攻坚有效途径
一是坚持民主议事、民办公助,支持贫困地区村级公益事业快速发展。自2008年开展农村综合改革以来,云南省各级财政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240亿元,引导带动群众和社会资本投入370亿元,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实施普惠制项目11.6万个,覆盖11.7万个自然村,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84%,累计受益农民3630万人。近年来,云南省财政厅逐步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投入力度,向连片特困地区、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脱贫任务艰巨的地区覆盖,让更多农民群众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
二是探索边境示范、民族团结,提升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基层组织建设。2016年,云南省财政厅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亿元,在中缅边境集中打造了46个富有云南特色示范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破解边境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难题。近年来,针对云南省“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一直以来存在的综合型整体性贫困、脱贫难度大的困难,共投入补助资金8亿元,在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有力促进了少数民族聚居区、“直过”区的和谐稳定。怒江州兰坪县独龙江乡为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独龙族聚居地,为改善当地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的现状,2015年,云南省财政厅在独龙江乡迪政务村开展“美丽乡村”试点建设,硬化道路700米、修建公厕2座、卫生道2000米、安装路灯330盏,村内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呈现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生态改善、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2017年,云南省财政厅与云南省委组织部合力推进25个边境县市村级“四位一体”建设试点,力争成为云南扶贫攻坚的抓手、生态环境保护的典型、民族团结的示范区、促进边境国门稳定的桥梁,树立边境示范型“美丽乡村”和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的标杆,进一步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
三是突出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2014年以来,云南省财政厅在宾川县、永仁县等贫困县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结合当地贫困农户需求,引进、研发、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形成了“互联网+产业链+农户”的葡萄产业和“高原晚熟芒果特色种植+油橄榄种植+黑山羊特色养殖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农民持续增收成效显著。2016年,云南省财政厅把因地制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努力解决村集体经济空壳化、弱化等问题,推动脱贫攻坚和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楚雄州牟定县通过整合产业项目在发展能力弱的贫困村落地生根,引导农户种植高原特色蔬菜向标准化集约化转型,规划建造冷库解决水果滞销、价格低等问题,帮助村级集体经济“迈开步子”。目前,全省各地都逐步探索出适宜当地的发展机制,正引导探索多种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确保到2020年使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建立集体经济自我发展、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三、精准帮扶,扎实推动,全力做好“挂包帮、转走访”工作
一是政策倾斜,资金保障。为贯彻落实好中央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基本方略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要求,云南省财政厅积极指导督促挂联点迪庆州维西县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规划和项目申报,2016—2017年,共安排维西县农村综合改革资金7625万元,采取更贴合贫困地区实际、更有效的政策措施,以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美丽乡村”、村级“四位一体”等试点为抓手,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激发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夯实基础,扶持产业。针对维西县永春乡拖枝村红坡组位于永春河源头60户傈僳居民居住分散、生产和生活设施简陋、生活燃料单一、社会发育程度低、山高坡陡等困难和问题,结合当地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土地肥沃、光热充足的优势条件,开展以“三建四改五推一统”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生态循环农业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示范项目。探索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开发利用生物能源和太阳能(5.670, 0.17, 3.09%),发展畜牧、林果、中药材、蔬菜等山区特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红坡组常住傈僳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达到1.2万元以上,村内道路硬化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
三是支部结对,共建互促。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双联系一共建双推进”活动为抓手,云南省财政厅组织挂联点维西县30余名乡、村两级干部群众实地考察学习了云南楚雄、大理、保山三个州(市)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示范项目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及周边群众脱贫增收的先进经验、工作思路、创新机制等内容,为维西县永春乡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指引和可借鉴的经验,切实转变了挂钩点乡、村两级干部和群众安于现状和“等、靠、要”思维,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致富”,树立战胜贫困、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实现了财政业务、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共建互促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