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完善农村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的顶层设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强化健康教育和食品安全监管,让祖国的“花朵”们养料充足、茁壮成长
少年强则国强,下一代的营养健康水平决定国家的未来。许多国家都将学生营养改善工作视为一项增进公平、缩小社会差距的重要举措,并逐步将其纳入国家政策体系。我国从2011年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10年来让4000万农村娃有了营养餐,这样的成就令人欣慰。
研究表明,相比在读阶段,学龄前阶段特别是3岁前的营养状况,对大脑和智力发育乃至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对一个人的成长更为关键。眼下,部分半岁到三岁的农村婴幼儿可通过国家卫健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部门和机构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学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等获得一定营养支持。不过总体看,这些计划主要在贫困地区开展,尚未对农村学龄前儿童实现全覆盖。眼下在农村,仍有大量留守学龄前儿童,只能由祖辈抚养,即便家庭经济能力允许,由于老人们精力有限,在膳食搭配等方面缺乏知识,做不到科学饮食。
一直以来,卫生健康领域都有专业人士呼吁:借助幼儿园、学前班等渠道,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儿童年龄下限放至3岁。不过,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地方财力和家长经济能力等原因,这项工作仍面临许多难题。比如,办园主体多元,幼儿流动性和就园随意性较大,管理难度大。再如,儿童供餐安全风险高,相关人才供应不足,等等。
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儿童早期营养等进行干预,是一件等不得的事情。这样的工作,再难再复杂,也要抓紧抓实。
一是应尽快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的儿童营养改善协作机制。
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儿童营养改善工作“钱从哪里来、谁主导、谁协助、如何绩效评价、怎样约束问责”等一系列问题,为保障儿童营养提供坚实后盾,解决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工作缺少“抓手”或者不敢去“抓”的问题。
二是要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支持体系。
近年来,很多公益组织和企业机构都积极投身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比如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多年来持续为“营养包”计划募集资金,向中西部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发放;蒙牛集团启动“营养普惠计划”为贫困地区学生赠饮学生奶;美团公益通过旗下三大点评平台,在全国范围动员公众以捐赠4元一份的在校营养午餐的方式,助力农村孩子们改善营养状况。这些创举和坚持,亟待通过有效激励,比如对新型公益捐助明确税收优惠等,推广到更多企业,推动营养改善计划合理提标扩面,覆盖更多乡村。
三是提高在园农村儿童健康饮食水平,提升儿童家庭的营养意识。
对于农村幼儿园饮食,卫生、教育等主管部门应编制营养平衡的幼儿食谱,定期计算和分析幼儿的进食量和营养素摄取量,开展定期检查,保证幼儿合理膳食。此外,还要通过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在家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开展健康饮食教育,指导家庭合理搭配膳食。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全社会的关爱下获得足够营养,体格健壮、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