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传回了第一张月背近距离拍摄的清晰的月表形貌图。随后,‘嫦娥四号’着陆器与它的月球车——‘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了互相拍摄,带有五星红旗的着陆器和月球车,在月球背面留下了历史性的珍贵影像。‘嫦娥四号’这次成功的探月活动,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
这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的最后一段。
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此前表示,中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和历史三科统编是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决策。在完善统编教材时,专家组会及时将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纳入教材。中小学教材编写坚持继承发展,在传承经典内容的同时,又体现时代性,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新成果。
什么样的科技进展走进了教材?1月15日,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设有科普单元,其中有《千年梦圆在今朝》《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等课文。口语交际栏目《说新闻》,提及了有关C919国产大型客机、我国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新闻。统编初、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一批反映新的科学成就和科学探索以及相关领域科学家的内容。其中,有反映我国航天科技成就的《太空一日》;有反映我国国防科技成就的《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有反映我国农业、医药、生物技术方面新成果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等。道德与法治六年级教材介绍了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天宫、蛟龙、中国天眼、悟空号、墨子号等相继问世。
能进入教材的科技进展,应该遵循什么标准?
该负责人介绍,首先,是要有鲜明的育人价值。事例和素材能突出反映我国科技发展的创新力量,展示当代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增强学生民族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就背后的故事,要能体现科学家和建设者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在了解科学探索艰辛的同时,感悟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思维。
另外,还要具有先进性和权威性。新科技成就应达到或紧跟国际领先水平,对我国国计民生或国际形象产生重大影响,相关成果经权威发布并且经过一段时间检验后没有争议。
所选择的科技内容,还需要契合教材内容安排。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说,它要能与教材整体逻辑和内容安排相符;同时,兼顾学生认知特点和知识基础,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实际的新技术新成果。
科技进展进教材,也要经过重重把关。上述负责人表示,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编写总体上按照研制大纲、编写样章、撰写文本、征求意见、试教试用、审核把关等流程进行。教材编写组从广泛的材料中,按照实际需要和编写标准,选取典型优秀的素材,撰写教材初稿,再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研判,根据专家意见调整、修改教材内容。当教材内容涉及有关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时,还会专门与相关机构和人员沟通核实,确保具体内容严谨准确。教材编写完后,须提交国家教材委相关专委会审核,三科统编教材须提请国家教材委审核。(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