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扶贫-助学 > 详细

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全覆盖

2021-04-02 08:50:00  来源:人民日报

  应以分秒必争、“一个也不能少”的紧迫感,盯紧这最后15%的未入园儿童。既强化顶层设计、广泛动员各方力量,也要提高政策执行力,针对不同家庭面临的实际困难想办法、出实招

  2015年至2020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10.2个百分点,达到85.2%,这个成就了不起!其背后,有财政连年加大投入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也有“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等政策刚性落地,遏制部分民办园哄抬价格、过度逐利,让更多孩子都能“有园上、上好园”。

  成绩得来不易,但距离实现“幼有所育”全覆盖,任务还很艰巨——2016—2018年,我国新出生人口5032万人,2020年已到入园年龄,目前尚有15%、约750万孩子没能如期入园。而据相关机构调查,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偏远山村、困难家庭,其中不少是由祖辈照料的留守儿童。他们在获得科学抚养教育方面,与入园儿童相比有较大差距,加上普遍缺乏与同龄人之间的嬉戏交往,身体、智力情感发育等受到一定影响。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让这750万儿童顺利入园,事关这些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国际经验证明,在儿童早期教育上投入1元钱,未来在阻断代际贫困、预防犯罪、创造税收等领域实现的社会回报会达到十几元。可以说,学前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事业属性。在实现“幼有所育”全覆盖的过程中,除了实行“普惠性”措施,对特别困难儿童,还应采取多种手段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帮扶,兜牢“起点公平”这个底。

  比如,近年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国内多个省份开展的“一村一园”项目,就是采取公益帮扶的方式,利用乡村原有的小学教室、村委会闲置房等,就地开办幼儿园,招募并培训志愿者担任教师,让困难家庭孩子以较低学费就近入园。哪怕只有五六个孩子,也开展正规保育教育。实践证明,这些幼儿入园后的饮食锻炼、早教启蒙等都获得极大改善。相较财政拨款在县城集中办园或补贴民办园转制,“一村一园”以较少的公益资金投入和家庭投入,实现了“幼有所育”。这一学龄前教育的“供给侧创新”符合乡村发展实际,务实而高效,值得快速推广。

  再如,近年来不少地方出台了各类“困难家庭儿童减免保教费”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等减免学费。未来,应对困难群体实行财政“兜底保障”,提高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和精准度,帮助困难家庭孩童顺利入园,并在衣、食、教、娱等方面获得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

  孩子的事等不得。应以分秒必争、“一个也不能少”的紧迫感,盯紧这最后15%的未入园儿童。既强化顶层设计、广泛动员各方力量,也要提高政策执行力,把任务细化到居委会和村委会,把责任落实到人,针对不同家庭面临的实际困难想办法、出实招,让所有孩子的人生都有一个阳光起点。(曲哲涵)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