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扶贫-助学 > 详细

愿师生间佳话永远传唱

2022-01-07 10:41: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有媒体报道,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1990级学生在毕业20周年聚会上,热烈讨论后形成了共识:当年老师带着他们一起唱《恋曲1990》的场景一直历历在目、温情撞怀,不如凑个19900元的奖学金,为这段暖暖的回忆留个印记,也给学弟学妹们鼓鼓劲儿。于是,从2015年起,这个在学院设立、由毕业生自发众筹的奖学金就这样正式开始颁发了。据召集人介绍,他们每位校友的捐赠数额和次数保密,但每次由学院代为颁发的数额是公开且固定的,就是19900元,是毕业生心中永恒的“恋曲”。

  高校里的奖学金,大多由政府或企业提供,毕业生自发捐款设立的情况相对比较少。这曲特别的《恋曲1990》,其实唱出了绿叶对根的情谊,让人感受到师生间美好感情的生生不息。毕业生与老师和母校的感觉,如同长大的孩子与父母、与养育自己的温暖的家。孩子回馈父母与家庭是应该的,家长是欣慰的,家庭是骄傲的。但是,只有孩子在家里受到用心的培养,得到温暖的爱与关怀,拥有健康的成长空间,掌握立足社会的本领,这份回报才会显得特别自然与美好。

  一个人怀念母校时,想起的可能是热闹的操场、安静的图书馆、诱人的食堂、做不完的实验,是校园里春天的玉兰、夏天的荷花、秋季的银杏和冬日的雪松,是与他一起打打闹闹的上铺兄弟、偶尔闹点小别扭的宿舍姐妹。但毕业生们更怀念的,一定是课堂上风趣的老师、唠叨不停的辅导员,是手把手教自己查文献、做实验、写论文、做报告的导师。

  高校办学,社会和公益属性是第一位的。教师,教好课培养人才是首要任务。学校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条件、科研平台和实践天地,学生在这里上课、修学分,累积知识,同时也在这里增长能力、成熟心智、结下情谊。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奋斗岁月里,学生们所取得的不只是可以量化的数字显现出来的成绩,更有老师的引导与关怀、同窗的陪伴与激励。

  而把学校的温暖与爱传递给学生的,正是老师。这两天,笔者在微信朋友圈刷到北京林业大学一位老师写的一条科技新闻,心里同样暖暖的。贵州大学林学院教师白新祥所带的团队发现了珍稀野生植物报春苣苔的一个新种。根据惯例,植物学研究中发现新物种的人有权给这个植物命名。于是,白新祥把这个报春苣苔新种命名为“思兰”,以表达对自己20年前的博士生导师、著名花卉学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戴思兰的敬意与感激。一个正需要提高知名度的中年研究人员,把命名的机会奉献给年近六旬的老师。我们从这条有温度的新闻里,读到了科技新发现,更看到了师生之间的美丽佳话。

  学校是学生成才的苗圃,教师是园丁;学校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是心灵导师;学校为学生提供有爱的教育,教师是这份爱的传播者。正是那些有大学识大情怀大爱的“大先生”,培育出了那些努力上进又心怀感恩的学生,共同丰满了学校坚实骨架上的血肉和情感。

  毕业后离开校园,离开“心灵的故乡”,许多人多了脚踏实地,少了天马行空;多了达观,少了抱怨;多了想念,少了漠然。每一个毕业生的心中,实际上都有一首永远唱给母校的《恋曲1990》。但若让师生间美好的教育佳话不息传唱,需要学校用奋进与风骨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校园文化,守住毕业生念兹在兹的精神家园,更需要“大先生”们用真正的学识和满腔的爱意在学生心中刻下温暖的记忆,一起用心书写动人的育人诗篇。

  (作者:翟荣惠,系山东农大报编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