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扶贫-助学 > 详细

聚焦学科素养 深化教考衔接

2022-10-28 09:08: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高考典型试题解析

  编者按:高中各科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教学改革新理念,这些新理念在高考试题中是如何体现的,高考命题考查方式有何变化?给高中的教学和复习备考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本期我们约请部分学科的专家和一线教师,结合2022年高考的一些典型试题进行“解剖”式分析。

  2019年底,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原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以“一核四层四翼”为核心内容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20年高考首次出现新高考卷。随着新高考省份的逐年增加,2022年新高考I、II两套卷已经覆盖10个省份,原有三套课标卷缩减为全国甲、乙两套卷。这一调整并不等于课标卷就代表传统题型,而试题创新只能出现在新高考卷中。目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全国已基本完成全覆盖,基于课程标准的命题考试,理应是所有试卷的追求。

  语文阅读素材多样化,引导开展任务群教学

  事实上,命题技术的创新,并不只反映在新高考卷中。2022年全国语文甲卷,古诗文阅读首次出现两首诗的对比阅读,试题所选欧阳修与文同的两首诗作,都与画眉相关,但一诗是通过对画眉的直接描写来写人,另一诗是通过写鸟鸣表现诗人之闲暇。试题让考生分析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不同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相似内容进行比较辨析,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这一“解题”过程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方法的体现,要求扣住中心意象,比较同题文章,发现其表现方法的不同,深化对不同风格作品的认识。这类试题对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要把握文本关键内容,其次要适度跳出文本,发现文本之间的联系,从文本鉴赏走向分析、综合,相应地,教学需要考虑群文阅读、专题阅读等方法的运用。同一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选择了两个文段,都是“长征”主题,一为小说,一为纪实文学,内容相近但文体不同,因此艺术表现存在差异,试题让学生比较并简要分析。按说纪实类作品是非虚构文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类文本,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道题虽然仍是之前课标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但对应语文的关键能力则已经调整为“文学性阅读”,即:并不是从阅读对象上来圈定阅读材料类型,而是聚焦审美,引入多样化素材,形成对“文学性”的认识。这一变化是新的高考评价体系相关导向在语文学科中的落实。

  2021年新高考八省份模拟卷,文学类文本就曾同时选了小说与评论——金克木的《国文教员》小说后又附了一则小文,为作者对其创作的自评。评论性文章以呈现观点为目的;小说塑造人物,写出对那一个时代的记忆。两则材料相互印证,文后的问题指向“传统小说的特点”以及文学短评写作,体现出阅读材料、阅读方法、思维品质的综合,学生答题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相应能力却反映在富有理性思维的文字表达输出。开展“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教学,就再不只是文体中心的教学,更不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感受,可以关联更广泛的材料,教师应以多样化的阅读策略让学生亲近经典作品,深化对文学关键知识的理解,提升对某一类现象的认识。这类试题已经改变了将文本作为学习终极目标的现象,引导学生从一篇文本走向一类现象,与语文学科任务群教学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综合效应的导向是一致的。

  历史试题注重史料分析,涵育家国情怀

  全国甲卷文科综合的历史材料题,给出了涉及明朝、清朝以及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段有关海军的三则材料,总分值25分的三道大题,分别为“简析明朝的海上实力”“说明中国海军实力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概括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考查的不只是史料知识,但必须以史料为基础,学生需要知道特定史实与特定时间和空间的联系。历史有变化也有延续,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事物进行判断时需要将认识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查。这三则材料体现了中国海军发展的螺旋式上升,折射出中国在近现代发展过程中实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当前对科技驱动发展的重视。一系列材料的组合与问题设计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涵育了家国情怀,体现出学科核心素养高度综合性、整合性的特点。

  数学物理突出综合分析和知识应用能力考查

  备受关注的数学,在2022年新高考I卷中也再次出现热议试题。选择题“从2至8的7个整数中随机取2个不同的数,则这2个数互质的概率为()”,本题一度被认为计数烦琐、考查能力单一,但如果放在整张试卷中看,只有数学思维敏锐、灵活的学生才能在面对本题时气定神闲。从道理上说,我们需要先列出所有的数目组合(排列组合公式是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再写出满足条件的数来算百分比,这像是“列举法”的典型运用,但实际上,如何在列举时不重复且不遗漏不烦琐,需要有条理地计数(例如相邻数、与质数相比等规则),学生需要把握问题关键,筛选最优方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抓住数学本质条分缕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更便捷的方法是发现分母是21之后即能迅速排除掉选项A、C,而7个整数中仅质数有4个,互质数已有6组,再加上相邻数,足以让我们快速判断互质概率一定大于B选项数值三分之一,头脑灵活的学生能迅速得出答案D。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终身受益的,远比记住一个公式重要。

  试卷中还有其他情境性、应用性的试题,如取材于南水北调工程的一道题,以我国的重大建设成就南水北调工程为背景,题干稍长,学生读题时要能迅速抓住关键信息,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关系,如水位高度和相应水面面积之间、单位之间的关系,试题要求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强化了对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能力的考查,包含了丰富的内涵。这类试题在其他学科中也多有出现,如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北京卷)选择了我国首座国际标准跳台滑雪场地“雪如意”材料,题干对运动员跳台滑雪的四个阶段做了详尽描述,试题让学生对四个现象做正误判断,意在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能力。如果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听讲,从来没有运用过知识去主动解决真实问题,就很难应对这类试题。

  创新题型设计引导教学,促进素质教育正向发展

  新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高考命题如何体现核心功能,如何更好地发挥引导教学的作用,还需要在考查内容及考查方式上进行更多扎实的基础研究。学科中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是有机的整体,四方面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融通的一个整体,在分析与整合思维的统一下,需要进行较为科学的框定,最终落实在命题中。

  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应素质教育怎样考的问题,在纸笔测验中,则以关键能力落实命题,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灵活、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以各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分项列出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已经走向“双向融合”。新高考实施以来,包括课标卷在内的各套试题都在通过创新题型设计、优化试卷结构及确定难度调控策略来引导教学,如语文多次出现关联式的群文阅读,考查、界定现代文阅读的关键能力为信息性阅读与文学性阅读;英语取消往年短文改错,新增“读后续写”任务,阅读理解分值加大,完形填空题量和分值变小,体现出试题的应用性与综合性。各学科试题中都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情境与设问,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学科课程标准都强调在内容设计上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和素养的综合性,能力并非割裂,知识要为实现课程整体目标服务。不强调这个前提,教学中只罗列知识点,或者基于课标中的水平表现做分项测试、备考,就有可能引起素质教育实施的偏差(一线备考已经大量出现按原有双向细目表的思路简单罗列素养表现的复习取向)。当然,试题也需要进一步在典型任务的创设上下功夫,包括前述一些富有创新性的试题,其实从答题角度,也并非没有应试策略,一些选择题注重答案辨识,而不是基于现象权衡证据,形成思路,产出观点。高考命题应落实国务院相关文件“加强情境设计”“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等要求,将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翼”考查要求整合落实到以关键能力为主要表征的考查内容之中,最终实现“考—教—学”全流程各环节无缝衔接、良性互动,促进素质教育的正向发展,为基础教育育人方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蔡可,单位系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