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大家谈
—— 开栏的话 ——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阐释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指明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前进方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从今天开始,中国教育报开设“教育强国建设·大家谈”栏目,邀请一线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就教育强国建设畅谈学习体会,引导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肩负起新的时代重任。当前,国际竞争形势更加复杂,国家发展对基础研究的需要十分迫切。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不断提高我国的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
第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近年来,北京大学深入中学前端寻找热爱基础学科的好苗子,开展物理卓越计划、数学英才班等项目,遴选院士、杰青等顶尖师资担任导师,并探索建立本博贯通培养模式,促进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学校建设了19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开展了“强基计划”、系列“101计划”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项目。当前,北大正在下大气力建设数理化生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
第二,要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以才引才、以才育才的正循环。
近年来,我们坚持面向全球,把引才的重点放在海外,为国引才、为国聚才,不断充实我国人才增量,服务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北大近5年共引进700多名优秀人才,其中90%为中青年人才,70%为海外人才,人才优势得到巩固和加强。我们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破“五唯”,在强调高质量学术代表作的同时,探索从多维度进行综合学术评价。北大还特别重视对青年学者的激励与培养,一大批“80后”“90后”学者已经脱颖而出,在各自学科领域担当重任。
第三,要建立与科学发展规律相适配的投入机制和评价机制,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
基础研究投入大、周期长,而且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针对这些特点,健全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北大把62%的中央专项经费投向基础学科。10年来,北大共有38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发挥了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作用。北大坚持深化科研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从引、育、评三个维度建立全过程全要素的人才工作体系,鼓励兴趣驱动的自由探索,强化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将专职科研人员、博士后、博士生等资源名额向高水平团队倾斜。
第四,要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为国家基础研究骨干网络的构建发挥积极作用。
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门类齐全、交叉密切是北大学科发展最突出的特色优势。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周期,北大自主提出49个一流学科、38个学科群建设名单,重点布局和建设临床医学+X、区域与国别研究、碳中和核心科学与技术、“数智化+”等前沿交叉学科领域。近年来,北大建设了人工智能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青藏高原研究院、碳基电子学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等跨学科研究机构,并通过集群聘任、项目引导等措施,开展跨学科、跨院系、跨学部的有组织基础研究,并积极推动科研大平台建设。
第五,要发挥在对外开放中的优势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国际教育界、科技界在基础研究领域和人类共同面临问题方面的交流合作、协同攻关。
当前在基础研究领域,开放合作依然是世界主流,中国必须主动融入国际创新链,才能走在科学最前沿。北大与世界7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交流关系,并与80多所世界知名大学保持紧密合作,建设了中俄数学中心等基础研究合作平台,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层空间利用等全球问题,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北大将2023年确定为“国际战略年”,深化与海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跨学科、跨高校、跨国界、跨产学研的协同创新。
面向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北京大学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统筹部署,培养尖端人才、汇聚顶尖师资、创造前沿科技、发展先进文化、促进全球合作,自觉扛起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使命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贡献北大力量。(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龚旗煌)
《中国教育报》2023年06月14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