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至12日,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家》杂志共同组织,山东齐鲁脑科学教育研究院承办的大城市教科院五次学术交流会暨第五届“脑科学与教育”学术会议在山东潍坊举行,会议以“脑与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大城市教科院及来自25个省市的专家、学者、校长、教师代表等1300余人参会,近10万人观看直播。
主会场现场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杨雄里从唯物辩证的视角探讨了脑科学与教育的关系,他把真理比作潺潺流动的泉水,指出脑科学和教育之间关系的具体内涵理应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变化,在此过程中要保持求实创新的教育家精神,才能更多更深地了解脑科学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孙启高表示,对人脑发展规律的研究探索有助于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脑科学通过揭示学习机制,助力多元教育主体从物质层面认识学习的本质,深入了解认知活动,科学把控学习时机,营造适应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掌握教育学的本质,让教与学更为高效合理。
主会场现场
11日上午的主旨报告围绕“科技前沿”“脑发育与功能”进行。“科技前沿”主题报告环节由《教育家》杂志社副总编辑王湘蓉主持,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王中林,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深圳零一学院院长郑泉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作主题报道。
王中林梳理了从摩擦起电到摩擦发电的历史,详细介绍了摩擦纳米发电机这一原创发现。郑泉水立足于清华钱学森班到深圳零一学院的实践,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成长,决定人最终成就高度或思维深度的核心因素可概括为各异天赋(基因)、内生动力(内因)和外部生态(外因)三要素。武向平从科学家的角度谈科学教育,解释了科学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应强调平衡失败和成功的关系,重视好奇心,呼吁每个孩子都能做自己。
“脑发育与功能”主题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郭爱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董奇,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时松海作主题报告。
郭爱克以“探索大脑工作原理,照亮人类智能之路”为主题发布报告,指出脑科学与教育是水和鱼的关系,是树与根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董奇就“脑智发育研究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了主题报告,提出实现育人方式变革的核心是专业地、尽可能客观科学地理解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时松海除介绍大脑的发育与功能外,亦表达了对新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期望,建议人才培养、学院发展和学科发展应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11日下午,7个分论坛在潍坊北辰中学同时进行。与会专家围绕“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脑科学与育人模式变革”“基于脑科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于脑科学的课堂教学”“家庭与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心理访谈技巧与策略”等7个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分论坛现场
12日上午的主旨报告围绕 “科技与人文”“脑与心理”进行。“科技与人文”主题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涂善东,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作主题报告。
涂善东表示,科学的叛逆精神实则是批判性思维,将批判性思维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灵,要在教育上增设批判性思维课程,营造平等、开放包容的氛围等。孙茂松站在前沿科技视角,认为大模型科学表现出复杂系统的涌现现象,应高度重视其科学机理,对脑科学研究具有一定启发性。王宁表示,新文科为人才培养模式注入了全新的思维和理念,我们既需要出类拔萃的专家,更需要引领学术潮流、确立学术范式的大师级人才。
“脑与心理”的主题报告环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和谭力海作主题报告。李玫瑾直面校园霸凌与暴力问题,提出要培育老师们辨别易伤害学生的能力,并制定相应的惩治措施等。谭力海指出阅读与书写存在正相关,与拼音输入存在负相关,呼吁有限制地使用拼音输入法。
山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邓云锋出席闭幕式并强调,深化脑科学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探究学习机制与教育规律,提升教育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对于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山东省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推动脑科学研究成果在教育领域的转化和应用。
《教育家》杂志社副社长李功作总结发言,“脑科学与教育”学术会议已成功举办五届,《教育家》杂志社将持续发力,希望未来更多的科学家、教育工作者能够共同参与、推动“脑与教育”的发展,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光明网记者邱晓琴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