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其中,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与人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十分遥远。人们在游览名胜古迹或是参观博物馆时,才会在那些斑驳的石碑或是发黄的纸张上看到它们的踪影。古文字学,就是一门以解读古文字材料入手,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学科。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入选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该专业致力于培养一批能够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古文字学拔尖人才,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贡献力量。
古文字学都学些什么?学习古文字需要什么天赋?学古文字有什么用?对每一位学习和研究该专业的学子而言,都是需要反复求索的关键问题。在中国人民大学,我们遇到了就读于古文字学班的大三学生郭子玮,试图在采访中,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认字儿”也是门学问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郭子玮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高三时,郭子玮通过“强基计划”的招生信息了解到了古文字学。“我的语文学得更好,因此在父母的支持下填报了这个专业。”
在非专业人士看来,古文字学往往有些“冷门”和陌生,但在郭子玮眼里,这个专业却自有一番趣味,令她乐在其中。“我给朋友介绍我学的这个专业时,就说是学‘认字儿’”,郭子玮说,“高考后的那个暑假,有很多得知我选了这个专业的同学,会给我发他们在外旅游看到的刻在石碑上的小篆等等,问我这是什么字,但那时我还不认识。”郭子玮说,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后,她已经基本都认识了,“朋友会觉得我很厉害,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古文字学当然不只是单纯学认字。它是打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认识了古文字,才使得古代文明的研究成为了可能。郭子玮说,“古文字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很多学科都有关联。掌握了古文字的人,可以成为研究语言的学者,也可以成为历史研究的学者,未来的研究方向选择是很广阔的。”强基计划背负着“为往圣继绝学”的时代使命,郭子玮说,“希望能够发挥所长,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日积月累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力量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在碎片化阅读成为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的当下,郭子玮也有类似的体会:“我很难忍住不去看手机,但那都是别人的想法。看得越多,我自己却越说不出什么东西。”郭子玮说:“在阅读古籍的时候,更能沉淀出自己的想法。”郭子玮说,《诗经》《尚书》这些古籍,与现在的日常用语差别很大,阅读有一定的难度,并不能够快速得到收获。“很难说读完它们就马上懂了很多,但首先读懂就会让我很有成就感。在日积月累的阅读过程中,能不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力量,感觉人生的厚度增加了。”
培养周期长、门槛高、难出成果是古文字学“遇冷”的主要因素。据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1级古文字班班主任马晓稳介绍,古文字强基计划实施“本硕博衔接培养”,这意味着学习古文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同时,古文字学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仅学科基础课就覆盖语言学、考古学、历史学、哲学等多门学科。这意味着学生不单单需要会认会写多种古文字,还要熟悉重大历史事件、古人生活细节,甚至是先民的思维方式,再通过古文字来解读文史资料。
郭子玮说,古汉语与我们日常使用的白话文有着不同的语境和思维方式,想要“ 破壁”需要大量长时间的积累,“入门古文字的世界是很难的,需要苦功夫。”同时,其他专业同辈的不同就业发展规划也给郭子玮带来了一定压力,“我们做的东西是一个长时间的投入,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再加上看到别的朋友都去实习、找工作,学到的东西有了成果和收获,心里难免会着急,怀疑自己。”
郭子玮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她也在慢慢适应这种心态上的转变,从对未来的过度焦虑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当下,“我现在在读喜欢的书,学习热爱的知识,还有可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应该脚踏实地,把握好此时此刻”,郭子玮说。未来,她希望在掌握出土材料的释读之后,把文字研究和文学、哲学研究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了解古人的生活智慧,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启迪当下的生活。
“冷门”专业更需要被了解
由于人才培养周期长,招收困难,加之就业形势的变化等一系列原因,古文字学一度被认为是“冷门绝学”。而在马晓稳看来,专业并没有所谓“冷热”之分。“‘冷’和‘热’是相对的。再‘冷’的学科,只要你热爱它,你就会觉得非常有趣。同样的,再热门的学科,你不喜欢,或者说你觉得你自己承受不住这个压力,那也会觉得很无趣。”马晓稳说,“我觉得在专业的选择上,听从内心很重要,学生自己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郭子玮说:“我觉得我们专业‘冷门’的原因,不在于知道的人少,而是因为大家了解得不够全面。这就需要学者和学人去建立和社会沟通的一个桥梁,多做宣传,让更多人能够真正了解古文字学这门学科。”
如今,随着各类文艺作品、服饰和文旅单位的宣传推广,“国风热”已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骨子里的传统文化DNA被唤醒,古文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闪耀的标识,也逐渐被社会所熟知,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被吸引,投身于古文字学的学人队伍当中。这为高校招生、培养和选拔未来的古文字学家提供了土壤。与此同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大等众多高校也在不断完善古文字学人才培养体系,为古文字学的传承持续注入动力,使古文字成为发掘文化传统价值、推进文化传承、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制 片
屠 志
监 制
施 墨 靳铃涵
策 划
李佳琦 梁天天
记 者
刘雨婷 梁天天
王鹏威 李佳琦
文 字
刘雨婷
制 作
王鹏威 王佳兴(实习)
责编:刘雨婷 编辑:李佳琦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