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炎夏日,当大学校园逐渐沉寂,一个特别的现象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利用自己的学识和技能,在暑假期间为家乡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这不仅体现了广大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更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生动案例。
大学生利用暑假反哺家乡的行为体现了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够真正将学识应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新时代好青年。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掌握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在反哺家乡的过程中,他们能够灵活运用知识,为村民提供直接的生产生活帮助。例如,山西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深入乡村,针对当地兽医及相关农业从业者开展兽医知识和技术更新培训活动;广州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大学生积极推动乡村非遗科普教学,美化农村公共空间。同时,大学生深入基层、反哺家乡,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更是城乡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与村民的深度接触,大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农村的现状、需求和挑战,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大学生反哺家乡的行为对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例如,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甘肃陇南分队的大学生在深入了解当地花椒、木耳等特色种植产业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积极为村民引入外部资源、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等问题建言献策。
大学生反哺家乡的过程,不仅是对乡村发展的一次回馈,更是个人成长的“营养补剂”。首先,在实践中,大学生需要直面乡村发展的难题。这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社会发展和基层治理作出贡献,这种亲身体验比任何书本知识都更能激发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其次,返乡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尝试、调整和完善方案,这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最后,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大学生往往能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正向反馈有助于激励广大投身于乡村实践的大学生群体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要使大学生反哺家乡的行为持续释放正能量,需要从多个维度构建长效支持机制。一是立足学校特色和专业所长,从农村政策、农业技术、沟通技巧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前期培训和指导,帮助学生储备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村民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服务。二是搭建有组织的、专门的服务平台和资源对接机制,开拓在线咨询、项目申报、资金筹集等功能,帮助学生更方便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服务项目,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切实提高大学生返乡服务的效率。三是将返乡服务纳入学校社会实践体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带动更多青年投身于乡村建设。总之,大学生利用暑假反哺家乡的行为是个人与社会、学识与行动、城市与乡村交织融合的生动体现,是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鲜活实践。我们要通过探索构建行之有效的支持保障体系,推进大学生反哺家乡的行为常态化和长效化,使之在未来展现出更加深远和广泛的影响,成为推进青年成长和乡村善治的一股强大力量。
(作者:吕小宁,系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中国教育报》2024年08月01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