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扶弱-助残 > 详细

助人,不能仅靠一颗热心

2013-08-13 09:37:1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咨询师手记

  急诊室故事

  刘奶奶是小区里出了名的热心肠,谁家需要帮忙她必会出手相助,尤其是家长里短的琐碎事,邻居们觉得找刘奶奶说道说道,总能宽心不少。可是,听说老人家最近摊上事儿了,白天以泪洗面晚上夜不能寐,甚至想死的心都有。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原来一个月以前,刘奶奶的儿子托人给母亲买了两瓶药酒,是专门治疗关节炎的偏方,这药效果还真不错,每天涂抹患处4至5次,短短一个月时间症状便缓解不少。保姆见了,说远在老家的丈夫跟刘奶奶症状很像,于是,刘奶奶便将另一瓶还没开封的药酒转赠给了保姆。

  可是没过多久,保姆老家传来其丈夫的死讯。原来,药酒是托同乡带回去的,保姆只是打电话时叮嘱过丈夫用量和用法,对方没太在意。一次下班回家,这个粗心的男人误以为药酒可以口服,喝下两盅后不到半个小时便开始头晕心慌,随后陆续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被家人送到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经过诊断,死者属于乌头碱中毒,正是那瓶神奇“药酒”惹的祸。

  用药需谨慎,推荐用药同样需谨慎

  刘奶奶后悔不已,真没想到自己助人的行为也能要了别人性命。那么,用药这件事究竟应该如何对待呢?

  首先,选择用药不能全凭病友推荐。

  很多病友之间互相留电话是很常见的事,随时沟通病情变化,询问治疗进展,也会讨论哪些药物的治疗效果更好。一来是对方用药的切身体会,二来病友之间不存在利益关系,所以病友的推荐往往最令人信服。

  但是这其中存在许多隐患。虽说被诊断患有同种疾病,但是个人体质以及其他基础病不同。例如对方没有糖尿病所以可以服用糖衣片剂,若自身血糖偏高,就要慎用或遵医嘱服用;如果同时也在服用其他药物,就要考虑是否会与病友推荐的药物存在相互作用;另外,剂量也要因人因病情而异。所以,病友的用药体会只能作为我们选择药物的一个参考,还需请专科医生处方用药。

  其次,推荐他人用药需慎重。

  生活当中,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应该行有余力则以助人,可是像刘奶奶一样好心办坏事的情况一点儿也不少见。不求回报的付出与助人,怎么最终就演变成让热心的助人者自己陷入窘境了呢?

  那是由于人们内心大多存在助人情结。不求回报仅仅限于不期待被帮助者在物质方面给予。助人这件事表面看来是被助者得了实惠,在助人的背后往往使助人者的内心也得到了满足。通过助人行为,获得外界认同,从而使自己的内心获益。

  都说量力而行,但是很多情况下,助人情结促使我们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我们不是医生,却偏要指导别人用药,这本身已经大大超越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就算医生本身也有可能犯错,更何况没有任何医学或药理学背景的人呢?

  曾经一个两岁的孩子发高烧,邻居家小朋友的妈妈说自己家孩子小时候也经常发烧,劝其千万不要去医院,很容易在医院里感染上其他患儿的病。幸亏孩子父亲坚持送去医院,结果被医生诊断为流行性脑膜炎,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危及生命。

  智慧助人更有效

  既然热心相助反而帮了倒忙,是不是以后一定要袖手旁观才好呢?下面的一则小故事,教会我们要如何助人。

  通往山里小学的路被河流阻断,一位山村教师数年不间断地背学生趟水过河上下学,感动附近村落;另一位教师虽然从来没有背过孩子上学放学,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大伙的帮助下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桥,从此孩子们再不必趟水上下学。

  两位老师的助人行为都很让人感动,但是相比之下,架桥的方法显然更加长久有效。其实,按结果来分,助人也同样存在有效的助人和无效的助人,甚至还有有害的。真正意义上的助人,一颗热心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策略有方法。

  文/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心理门诊 史宇

关键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