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和中国科技界的代表们齐聚北京,共同庆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走过十年并为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颁奖。
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彰显女性在科学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1998年,欧莱雅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创立“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作为这一计划的延伸和发展,“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于2004年创立。10年间,共有86位优秀女科学家获此殊荣。这一奖项表彰和鼓舞了一大批在基础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青年女科学家,为提高女性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推动中国女性投身科研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回顾和总结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创立十年来,对于女性科技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效果,主办方特别举办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十周年“青年女科学家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全国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申维辰等领导与曾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代表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
在座谈会上,与会的青年女科学家代表们分享了她们获奖以来的成长经历、苦恼、诉求,介绍了她们获奖以后新的科研成果和感想,表达了希望在科学世界里自由遨游的愿望,期盼有更有力的政策为女科学家的成长护航。十年来,获奖的女科学家们继续努力,继续成绩卓著,有的已成为部委首席科学家,有的走向重要领导岗位,更多的是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更广泛的发展,成为科研中坚力量。
在座谈会上,有的女科学家建议:“应该给女性科技人才一个缓冲时间段,让她们在结婚生子后能继续自己的科研事业”;有的女科学家提出:“应构建一个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的交流平台,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也让不同专业的人碰撞、交流、合作”;有的女科学家还希望“借鉴国外经验,重大科研项目须有女性专家的参与,以保证女性科学家获得更多参研项目的机会,同时在院士选拔中注意提高女性比例”等等。
在听完科学家们的发言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发表讲话。
当天,主办方还揭晓了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名单,来自全国6所高校和4所科学研究所的10位青年女科学家脱颖而出,获得此项具有中国青年科技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殊荣。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全国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申维辰,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秦昌威,法国驻华大使馆科技参赞包若柏(Norbert Paluch),欧莱雅集团亚太区传播与公共事务总监玫琳(Mai-Linh DAO-FERGUSON),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兰珍珍等出席活动并为获奖的女科学家颁奖。
此次大会还特别为十年来参与每届评奖的126多位院士评委颁发了荣誉证书,以鼓励他们在每届评审过程中,以科研态度端正、科研成果显著为依据,严格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他们严肃认真的评审,已评选出的86位获奖者,没有一例引起非议,而且获奖女科学家均成为所在单位的栋梁之才。
十年来,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致力于培养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女性科学家,致力于引导女年女性投身科学。经过不断探索、发展,此奖项的推荐范围更加广泛,评选办法日臻完善,奖项特色更加鲜明,已经成为科技界唯一的奖励女性科学家的品牌奖项。对培养女性科技人才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充分认可。
颁奖仪式由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焦扬主持。
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申维辰在颁奖仪式上讲话,他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女性踊跃投入科技领域,并不断取得骄人成绩。在我国,以各种方式从事科技研究、开发、传播和应用的女科技工作者已逾2400万,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40%,成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希望广大女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增强自强自信,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抢抓机遇,勇挑重担,开拓进取,努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尽展身手,再创佳绩,让科学世界更加绚丽夺目,让科学女性更加光彩照人!”
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兰珍珍表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是欧莱雅最重要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之一,充分体现了欧莱雅‘科研导向、服务女性’的企业价值观。十年来,该奖项激励了大批女性坚持科学梦想,引导社会舆论对科学女性给予关注、给予肯定,此奖项已经成为中国科技界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专业奖项。今后,我们还将联合科学女性及更广泛的社会力量,鼓励更多青少年投身科学事业,让中国科学的未来后继有人。”
本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委员会由36位院士组成,中国科协荣誉委员韦钰担任评委会主任。今年共有114个单位和22名专家推荐有效候选人192人,最终获奖的10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杜世萱、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徐静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研究员孟智勇、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曾璇、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雷群英、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许凤、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研究员谢欣、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于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慧以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