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除夕,马海英拉着10岁的儿子李佳兴,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哭了。这是7年来她第一次和丈夫、儿子一起过年。
小佳兴在甘肃陇南市成县纸坊镇中心小学读小学5年级,从3岁起,爸爸李彦辉就去了新疆打工。和父母一起过年的回忆,就一直停留在了3岁。
今年,在中国青年报社、卫康公益和团甘肃省委共同举办的“快乐学校”公益活动中,小佳兴说:“我每年的愿望都是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年,可是6年都没有实现过。”
1月28日,中国青年报官方微博转发了小佳兴的梦想,迅即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仅仅过了24小时,就有一位热心网友联系本报,表示愿意帮助小佳兴全家来京团圆。
“以前最远去过县城”的妈妈马海英,带着连县城都没去过的小佳兴,“一下子就来到北京,像做梦一样”。
等待
1月30日凌晨1点,小佳兴和妈妈坐着“很好玩,一会儿上一会儿下”的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
尽管夜色已深,但在去宾馆的路上,小佳兴仍然一直盯着窗外看,“北京的路真平!我们那里,从没见过这么平的路”。
小佳兴的爷爷李银生83岁了,是个抗战老兵。小佳兴家里的5亩地,主要靠马海英种些玉米、土豆,家中基本没有“活钱儿”。2006年,李彦辉就远赴新疆乌鲁木齐打工,现在在那里的一家煤矿企业当水泵工。
水泵工对煤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这份工作的特殊性,即使在节假日期间,也必须保持矿上水泵的正常运行,“稍有差池,整个矿区就都被淹了。”李彦辉说。
走出家门的那一年,李彦辉没有想到,未来的春节团聚对于他和家人竟是如此奢侈。“有一次过年票都买好了,但最后走不开,还是没回去。”李彦辉说。
“每年过春节,佳兴都问我:爸爸怎么不回来?爸爸去哪里了?”这让马海英觉得难以回答。
其实,李佳兴并非不理解父亲。
马海英说,她偶尔也会抱怨自己一个人既要照料孩子,又要照顾一身病痛、年过八旬的公公。这时,李佳兴会像“小大人”似的反过来安慰妈妈:“爸爸这样做是为了我们大家,你有啥忙不过来的事,我来帮你做。坚持挺住!”
笔者发现,11岁的李佳兴小手上有几道已经结痂的伤痕。马海英说,这是李佳兴课余时间帮她搬柴时划伤的。
住在北京的宾馆里,小佳兴迅速学会了用“门禁卡”,帮助妈妈进出。30日中午,母子俩去机场接从乌鲁木齐飞来的李彦辉,一天里坐了两次地铁,小佳兴说:“地铁真快,和飞机一样好玩。”
团聚
见到丈夫走出机场的那一刻,马海英放任自己的眼泪,狠狠地哭了一回。
丈夫2006年就开始外出打工,这些年来她从没抱怨过李彦辉春节不回家,但一个女人支撑的家,多少不易都只能咬牙扛下。
李佳兴的家在陇南市纸坊镇附近的一个半山腰上,全村共144户人家。马海英说,家里没有水用,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要起床,走1个小时到村外的土井里打水,再用扁担挑回来。
这个家庭的5亩土地,刚够自给自足,除了李彦辉每月从新疆汇过来的1500元,家里没有其他的收入了。“每月能剩下三四百元,这是在没有什么病的情况下。”马海英说。
每逢春节,按照当地风俗,通常每家都会杀一头猪,这头猪要吃一年。马海英说,家里到年底只能剩一点儿油,没有肉了,肉大概在4月前后就会吃完。在这之后,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会买肉,平均下来,大约每月只能吃上一次肉。
在中国青年报官方网站中青在线接受访谈时,对着镜头,李彦辉背过身,用手背擦着眼泪,“我从来不哭,外边打工多苦我都没哭过。只是,我妻子真的为这个家庭付出太多了”。
李彦辉说,他平时也思念儿子,但怎么也没有想到能在北京团聚。“我也没想到前两天还在山沟里种菜,现在就到北京了。”马海英笑了,眼圈又红了。
年夜饭
这一家的年夜饭,是在全聚德吃的烤鸭。“好吃!吃撑了。”小佳兴说,回去要给同学们讲北京的烤鸭。
除了餐厅工作人员的一声“新年快乐”让这个家庭感到温暖,还有全聚德中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互联网看到了小佳兴来北京圆梦活动后,主动与本报联系,表示愿意为小佳兴一家提供年夜饭。
年夜饭后,在中国青年报社的夜班编辑部,还有一个惊喜在等着小佳兴。中国青年报总编辑张坤送给小佳兴一架遥控飞机作为新年礼物。到北京后,一直都在兴奋中的小佳兴头一次红了眼圈。
说到自己的新年愿望,小佳兴说:“我希望明年还能和爸爸一起过年!”爸爸李彦辉眯着眼,摸着小佳兴的头:“行!爸爸努力!”本报北京1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