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扶弱-助残 > 详细

扶贫办主任留下的86本笔记

2016-07-20 02:53:11  来源:新华社

赵文强留下的工作笔记。 (唐荣桂摄)

进入“十三五”,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尚有贫困人口三万多人,为实现“十三五”脱贫目标,2016年金秀县计划脱贫12000人,摘掉4个贫困村的帽子。

当地希望挖掘出新一轮精准扶贫攻坚战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然而,当地干部群众最念念不忘的,却是去世已经两年多的赵文强。他的好,大家一直记得。

2014年2月14日,金秀县扶贫办原主任赵文强因心肌梗塞不幸去世,年仅45岁。

去世那天,赵文强给家人留下了最后一笔存款。妻子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找到的工资卡上面贴着一张小纸条,写着“工资房贷卡,2500元。2014年2月14日。”

一辈子粗茶淡饭,妻子覃干鸾早习惯了清贫生活。

2006年,有意向从乡镇调回县城的赵文强看中了一套10多万元的商品房,由于没钱交首付,他只好叫妻子出面向信用社贷款。信用社工作人员根本不敢相信:“一个乡镇书记买房还要贷款交首付!”

与微薄的钱财比起来,赵文强还留下了一摞很厚很厚的工作笔记——1991年开始,他每天都把基层工作的点滴、做人做事的感悟记录下来——24年里留下了86本工作笔记和21张贫困村手绘草图。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于民。脚步遍基层,民情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可以明实况,察真情;无谎报之乱身,无偏颇之爱心。榜样焦裕禄,赢得百民钦。众人曰:‘公仆精神’。”这是赵文强仿照唐朝诗人刘禹锡《陋室铭》填写的《公仆铭》,是赵文强众多笔记中最广为传颂的一段,也是赵文强为人为官的真实写照。

21张草图:心里装的都是瑶乡人民

我一生的理想,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贡献,使家乡人民富裕起来,使家乡的各项事业振兴起来。

1987年,赵文强从金秀高中毕业。在毕业留言册上,同学金波寄语他“两考顺利,功成名扬”,赵文强则在旁边回复道:“我不想在成功之后扬名,为的是其他好多好多的事。”

针对大多数人将上学视为逃离农村的途径,他写道:“一些朋友为他们所谓的理想拼搏、争取逃离农村时,我高呼家乡万岁!”“农村的朋友讨厌农村,我的朋友,请你深思!”

六巷乡是金秀县位置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乡镇。80年前,社会学家费孝通与妻子王同惠在六巷开展民族调查,王同惠不幸罹难于深谷密林中。由于离县城远,不少干部不愿前去任职。1999年,赵文强到六巷乡工作,一干就是8年。

2007年,赵文强调任县扶贫办主任。如何让全县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摆脱贫困——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首要任务。

高山云雾出好茶,瑶山群众世代种茶。通过市场调研,赵文强发现石崖茶的收购价格是普通绿茶的3倍,一亩石崖茶每年收入超过5000元。脱贫必须靠产业,石崖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如何大面积推广却是个难题。

为争取上级对石崖茶种植的政策支持,赵文强用脚步丈量大瑶山,绘制出21张贫困村草图。这些手绘草图详细标注了各个村屯的具体位置、人口数量、村屯间距离、致富能人的名字和电话等信息。“一图在手,一目了然,方便工作,得心应手。”赵文强对自己的独创颇以为豪。

2012年,金秀石崖茶种植项目成功入选广西“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新增项目,获得9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

争取到上级的支持,还需要老百姓们的拥护。“不要逼群众做不愿做的事,积极性高的则大力扶持,做出样子,以点带面促进全面发展。”赵文强在笔记中如是道。

三角乡甲江村四面环山,田地稀少,群众靠种植八角和杉树为生,运输全靠肩挑马驮。单一的产业和闭塞的交通制约着甲江村的发展。赵文强一一做工作,动员群众打造石崖茶种植基地。

要想富,先修路。为测量甲江村古少屯到茶叶基地的距离,赵文强徒步调研,每走一步便折一节树枝放在兜里,每步约75厘米,一路下来兜里装了400多节树枝,3.5公里的扶贫路就是用这种方式初步测量出来的。

赵文强在任时修了很多扶贫路,可是他的老家至今还是一条坑坑洼洼的黄泥路。有一次,他用摩托车载着老母亲回村,由于山路颠簸,老母亲被震得手脚发麻,抓不住儿子拽不住车,整个人差点摔下来。乡亲们看见后责怪赵文强说:“你当什么扶贫办主任喽,我们村自己的路都没修,见没见,这回连阿妈都差点出意外。”他只好内疚地跟大家解释:“我对不住父老乡亲们了,我们金秀还有些村屯连路都没有通,先要考虑这些地方。你们放心,我们村的路迟早会修的。”

在担任扶贫办主任的7年里,赵文强因地制宜,利用大瑶山独特的生态环境,相继建成了绿茶、石崖茶、香芋、水果和中草药等5个特色产业基地,全县贫困人口以每年10%的比率递减。

去世的前一周,赵文强到甲江村调研,他对村民们说;“你们要管护好石崖茶,等采茶了,我一定来喝茶。”无奈竟成永别。

敢为人先:“票决制”为扶贫立规定矩

在工作上遇到困难和问题,用旧的办法难以解决,而深入思考,深入实践,找到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适合本地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创新。

2013年7月,大樟乡黄田河水位暴涨,刚建好的扶贫桥桥墩被一棵大树卡住,洪水漫过桥身一米多,村民们都以为桥保不住了,然而洪水消退后,村民们惊奇地发现桥两头的路基已被洪水掏空,桥身却岿然屹立。

村民说,扶贫桥如此坚固,赵文强坚持的“票决制”功不可没。

在金秀的扶贫事业中,“票决制”是赵文强的重要创新之一。从2009年开始,金秀的扶贫基础设施项目施工单位都通过“票决制”来公开选择。

扶贫基础设施项目由谁来施工,常用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由项目村屯群众自行组织施工,这种方式存在工程质量难达标、无法按期完工等问题。二是由县扶贫办领导班子会议确定施工单位,这种方式存在少数人说了算的问题,易滋生腐败。三是采取招投标的办法,这种方式则过于繁琐,存在增加成本等问题。相对而言,第三种方式比较公平公正。

赵文强对第三种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出了规范易行的“票决制”。在每年召开的施工单位公开选择会上,自愿报名的施工单位代表一一上台介绍自己的情况及参选优势,县扶贫办领导和项目股负责人、项目涉及乡镇的分管领导和扶贫助理、县财政局、审计局等部门的代表经过集体讨论后,投票选出本年度的数家施工单位。

在项目验收时,除了县扶贫办、审计局等部门的负责人参加,项目所在村屯的群众也被纳入其中。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得到充分的尊重,“豆腐渣”工程无法蒙混过关。

赵文强认为,多数人参与的“票决制”集中了众人的智慧,解决了“个人和少数人擅自确定工程队”的问题,确保选出高质量的施工队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入选的施工队伍有竞争压力,提高了工程质量。

在赵文强看来,创新是困难与办法、勇气与胆识的综合体现。创新需要勇气和胆识,要敢于担当,敢于冒风险。

当然创新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赵文强给扶贫中的创新明确了界限:“文件明确规定不能做的,坚决不做;文件没有规定不能做的,只要更有利于工作,更能惠及扶贫对象,都可以尝试去做。把握的底线——不能碰及高压线,不能有私心杂念。”

根据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赵文强还创立了扶贫资金投向、扶贫资金项目安排集体决策、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等8项制度,在改革创新中为扶贫开发工作立规定矩。

廉洁自律:把每一分扶贫款都用到百姓身上

“非亲非故,动不动就请你大吃大喝,定有事求你,倘若你有请必到,处理就难免有失原则;酒后办事无原则,给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对吃请最好谢绝。”

在赵文强看来,廉洁应该从回家吃饭开始。对于请客吃饭这类事,他一贯持反对态度。他认为,联络感情不一定要在饭桌上,可以在电话里,也可以在办公室。他曾经告诉妻子:“一餐饭几百块钱吃得心痛,都可以买几吨水泥为群众做件实事了。”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金秀县扶贫办的扶贫项目很多,每年下拨的扶贫款少的几百万,多则上千万。在外人眼中,扶贫办是一个很有“油水”的部门。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赵文强不仅自己廉洁自律,也把扶贫办变成了县里的“清水衙门”。

早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前,金秀县里就制订了公务接待规定。赵文强根据县里的规定,亲自起草了扶贫办的公务接待办法。其中有几个“不准”:不管接待哪一级的人员,餐桌上一律不准上香烟,不准上饮料,不准上“山货”……接待办法实施后,单位的接待费用明显减少。

在赵文强担任主任的7年里,县扶贫办争取到的扶贫资金达8000多万元。对每一笔资金的具体管理和使用,赵文强都清清楚楚。他常说:“扶贫资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一分一角都马虎不得。”

金秀县扶贫办综合股股长陶菊芳告诉记者,赵文强曾说过:“我当这个主任,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给大家带来实惠。有的人拿了不该拿的,虽然得到了所谓的实惠,却因触犯纪律被处分甚至被关进‘笼子’,相比之下,我们穷是穷点,但我们得到了平安,平安才是最大的福啊!”

桐木镇纪委书记盘莹锋曾与赵文强在六巷乡共事9年,二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2009年,盘莹锋老家的村民想实施巷道硬化,于是托盘莹锋去找赵文强解决水泥问题。赵文强接到电话后,不留情面地回答:“那是大樟村委的事,不归你管,要解决问题由村委来申请。”朋友归朋友,一旦涉及到以权谋私,赵文强用一句简单的“不归你管”,就把感情挡在原则之外。

2013年,盘莹锋从六巷乡调到条件更好的桐木镇,赵文强知道后特地去看望他。那一次,他们推心置腹聊了很多,赵文强说:“我知道,这几年我任扶贫办主任,许多人都说我‘另类’‘假正经’,说我烟不抽了,酒不喝了,请吃饭也不去了,集体活动不参加了。一百个人有一百张嘴,想怎么讲怎么讲。只要坚持原则、坚定信念,做自己该做的,对得起良心就行了。”

关键词:扶贫 赵文 rdquo &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