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扶弱-助残 > 详细

李晓林:补上因病致贫返贫这块“短板”

2016-07-20 02:53:50  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我国农村尚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其中有很多是因病致贫返贫,占贫困人口总量第一位。为解决这一短板,提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农村全范围医疗救助体系,是解决因病致贫的重要基础。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居民医保、新农合住院实际补偿比为60%左右,尽管筹资水平逐年提高,但考虑到需求释放、老龄化、过度医疗等因素造成的医疗费用增长,可以预见,基本医保制度在短期内无法达到80%以上的保障水平。而大病保险,仍然存在自付比例较高的现象。因此加快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将对解决灾难性卫生支出、控制并减少因病致贫问题,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第二,放开农村大病用药和报销目录,提高或取消医疗救助封顶线,是摆脱因病致贫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在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上还存在设有用药、报销目录和救助封顶线等问题,这是农村贫困人口摆脱因病致贫的重要羁绊。因此,应主要考虑救助对象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自付费用部分,若存在致贫返贫风险,都应予以救助。另外,如果救助对象的个人自付水平较高,却还设置救助封顶线,则难以起到“托底”的作用。建议提高或取消救助封顶线,并大幅提高救助比例,切实减轻救助对象的大病负担。在封顶线以上部分,仍有致贫返贫风险的救助对象,应通过临时救助予以保障。

第三,健全基层医疗服务环境和能力,提供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是摆脱因病致贫的重要方式。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截至2015年9月份,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乡镇卫生院3.7万个,村卫生室64.6万个,因此完善基层卫生院(室)建设和解决县级医院救护车不足问题是农村群众看病就医的第一道保障线,也是避免“小病拖成大病”的重要条件。另据调查,我国农村四类地区距最近医疗点的距离平均在5公里及以上的比例为11%,有些西部边远地区农村据最近医疗点的距离更达到30—40公里,甚至更远。因此,要解决看病最后“一公里”问题,避免“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累族群”等循环致贫现象的发生。

第四,政府购买民间社会组织服务,是合力解决因病致贫问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可调动社会组织参与医疗救助的积极性,撬动社会捐赠。2009—2014年,我国各级财政累计安排医疗救助资金超过了1000亿元,中央财政投入占63%,地方财政投入占32%,社会捐赠占5%,一方面说明各级财政的补助资金对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负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说明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规范的、多渠道的筹资机制,没有发挥社会组织应有的作用。建议今后实现各级财政资金与社会捐赠的联动,并使之常态化,便捷化。

关键词:救助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