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扶弱-助残 > 详细

伊犁河谷“富乡”探索扶贫路:庭院养花“花惠农”

2016-08-08 00:22:57  来源:新华社

望着院里空荡荡的棚子,掂着手上沉甸甸的票子,马永花有点不敢相信,短短2个月,自个儿在院子拾掇拾掇花草,竟能给家里赚来比过去一年收入还多的钱。

37岁的她来自新疆伊宁县萨地克于孜乡萨地克于孜村一户贫困的回族农家,是两个男孩的母亲,“大的11岁,上小学,小的9岁,得了脑瘫。小的离不开人,我只能在家守着,赚钱都得指望他(指丈夫)。”

家中无地又不识字,马永花的丈夫马沙力只能在附近小工厂或其他农户地里打打零工,收入微薄且不稳定。

今年3月,萨地克于孜乡出台成立“花惠农”花卉种植合作社的扶贫方案,通过“农户+合作社+市场”的模式,大力发展特色花卉种植。

这个方案让包括马永花在内的贫困家庭看到了新的希望,也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到诧异:萨地克于孜乡可是有名的富乡,那么点儿贫困户,政策全兜底不就完事了,搞这么复杂干啥!

“此言不虚。”萨地克于孜乡党委书记刘锦德说,“我们乡人均年收入在县里算高的,大约1万4千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2千多元。贫困户仅有29户108人,相较其他乡镇,脱贫攻坚的担子并不重。”

“但是,收入再高也养不起懒人,担子再轻也不能掉以轻心。”

年初,乡里一笔用于购买花卉的环境建设资金13万元让他动了心。

在萨地克于孜乡,几乎每家都有少则6分地、多则1亩的小院,用来种菜或养畜禽,主要供自家食用。而在全乡56%的土地流转后,富余劳动力多达2千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年龄、家庭或生产技能的原因,难以进行转移。“乡里有地有人也有闲,肥水干嘛要流外人田?”

因地制宜的“花惠农”花卉种植合作社由此建立,乡里将有劳动能力的25户贫困户、63户边缘贫困户以及愿意入社的普通农户共150户纳入其中,由政府统购种子农药,农户专职培育花苗。

贫困户家中育苗环境差,花苗因温度低易被冻死,乡里立即新建7座温室大棚供其育苗、移苗;部分农户花卉种植技术差,乡里就开办种植培训班,邀请“土专家”上课,保证科学种植学得会、用得上。

农民种的花苗越长越好,眼看着本乡市场已难以全部消化,乡干部们开始到县城和周边县市跑销路。

“庭院种植劳动力、土地成本低,加上农民都是‘精耕细作’,因此,无论是价格还是质量都有明显的优势。”刘锦德介绍,乡里的花卉已经远销到伊宁市、霍尔果斯市等地,连乌鲁木齐的园林花卉企业都找上门来寻求合作。

截至目前,合作社农户共育苗150万株,销售额达60万元,4个月时间里,户均增收4000元。

上月底,马永花家的1万株花苗全部卖出,进账4000元,再加上帮合作社移苗的劳务费2600元,4口之家的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她自信地告诉记者:“我家今年肯定能摘帽!”。

边缘贫困户哈甫再靠着育苗赚了1万多元,“当初丈夫还反对我种花,现在却喊着给我打工呢。”笑得合不拢嘴的她告诉记者,明年计划在院里再建几个育苗拱棚。

“富乡总是原地踏步,早晚变穷乡,贫困户等着被扶贫,永远戴穷帽。”看着一株株矮牵牛、万寿菊从农户家中装车运走,刘锦德愈加相信,无论是扶贫,还是致富,最大动力还是来源于老百姓自己。

关键词:rdquo &ldquo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