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扶弱-助残 > 详细

竹西精准扶贫出“新招儿”

2016-08-08 00:22:57  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通讯员王成新侯杰记者陈高飞文/图

近年来,竹西街道在实行社保兜底扶贫的基础上,以项目为抓手,通过建立“扶贫档案”,增强困难群体“造血”能力等措施,已探索出一条颇具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实现了“真脱贫”“脱真贫”。

建立困难家庭信息库

在竹西街道,每一位困难群众都有份“扶贫档案”。“从致贫原因,到具体帮扶政策都有详细记载。”街道民政部门负责人侯杰告诉记者,街道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困难家庭信息库,除了平时搜集到的信息之外,街道工作人员还会组织困难家庭大走访,及时更新“扶贫档案”。

面对辖区内500户左右的因病致贫、残疾人以及临时性困难等家庭,街道积极向市、区两级政府争取帮扶,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低保、重残等固定补贴160余万元。今年一季度,向市、区两级申报医疗、生活救助共10万余元。

此外,竹西街道出台《困难家庭大病救助政策》,制定城镇医保困难家庭大病救助、新农合困难家庭大病救助及困难家庭大病救助等3大类12个补助标准,上半年,本级财政临时性困难帮扶约12万元。

打出项目扶贫组合拳

竹西街道在扶贫帮困工作中,实行项目化运作,从而让困难家庭摆脱困境。

居民王志海患有重度视力残疾,去年,街道帮助他申请了15000元创业补贴,他在家附近开了一家按摩店。“除了正常营业之外,为街道内像我一样的残疾人以及老年人和困难群众提供服务,这部分费用由街道统一买单。”王志海说。

“这样一来既照顾了王志海的生意,也为街道内的困难群体提供了服务。”侯杰告诉记者,去年,街道投入近20万元用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15个,梳理出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家庭服务、为老服务、特色服务等5大类12个项目的政府购买服务,涉及亲子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儿童兴趣培养、特殊人群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维权、老人代购等。

竹西街道推出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真正实现了“一买多赢”,精准扶贫。安平社区的居民徐某夫妻俩年过七旬,儿女都在外地,保姆雇不起,离了帮手又不行,他们通过社区聘用了一名钟点工,隔一天来家一次,帮助他们做一些繁重的家务,每月支付薪水1000元。这位钟点工姓陆,丈夫患病在身,无法工作,孩子在读大学,她本人文化水平不高,缺少专业技能,原先从企业下岗,又是四五十岁的女性,属于最难就业的群体。但陆女士很能吃苦,在社区的帮助下,如今她负责照料3个空巢家庭,每月有了近3000元的收入。

“造血”帮扶激发自主脱贫能力

扶贫工作不是简单的“输血”,是以“输血”来“造血”。一直以来,缺乏就业技能、能力是不少家庭致贫的重要原因,竹西街道充分发挥困难群体潜力资源优势,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通过困难群体中部分劳动力创业、就业而增收,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侯杰说,长期以来,街道一直通过培训提高辖区内困难家庭的职业技能,提高造血能力。上半年,开展家政等各类培训5次,培训困难家庭人员60余人次。

有了技能,就需要工作岗位,为此,竹西街道通过引进“企业补位”,助力脱贫攻坚。在“结对子”企业的选择方面,街道有的放矢。“我们主要挑选经济实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还会考虑企业的某些生产环节是否简单易学、对生产环境要求低,可以直接放在社区进行,方便老弱、残疾及需照顾家人的居民在家加工。”侯杰说。街道内有一家叫小小心意的企业,专门从事喜庆礼包的生产,通过对接企业进行技能培训后,10多名辖区内的困难群众获得了就业机会,以在家生产的方式,承接该企业的订单,实现了创收。

关键词:扶贫 &ldquo 困难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