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扶弱-助残 > 详细

罗松:为贫瘠的贾角村注入“活水”

2016-08-16 00:25:14  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罗书记,村里水池的水管坏了,啥子时候给看一下?”在重庆市武隆县石桥乡贾角村,“驻村第一书记”罗松一进山,一名妇女就向他反映问题。

这个水池是几户村民的饮用水水池,如果不来水,饮用水只能维持一周。罗松拿起电话,立即着手解决。

罗松出生在四川省的农村,今年30岁出头,干练的寸头,走到哪儿都拿着一个蓝色的笔记本。2015年9月,他作为水利部党组离退休干部局干部,来到贾角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扶贫工作,为这个贫困村注入了清源活水。

吃水成为头等大事

贾角村位于重庆市武隆县石桥乡东南部的贾角山上,全村主要以务工为主,种植养殖为辅。全村有建卡贫困户83户27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8.4%。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村民穷困的原因是什么?为了找到答案,罗松进行了实地调查。

山路崎岖、阴雨不断、住户相隔较远,半年时间里,罗松几乎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户。他还与县、乡有关部门就精准扶贫问题进行沟通,驻村工作日志记了厚厚一大本。罗松分析说:“贾角村千百年来,缺水与穷苦丝缕相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导致蓄水困难,工程性缺水严重。饮水安全成为制约这里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村饮水安全是水利部领导到武隆调研时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加快推进定点扶贫县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武隆县山高坡陡、住户分散,建设水厂集中处理后分散供水,是解决饮水问题因地制宜的措施,2015年贾角村完成了自来水的“户户通”工程。

2015年11月的一天,罗松走了5个小时、13公里山路,到相邻的香龙村寻找水源。水源找到了,水厂就可以开建,原水能进行处理加工,进而升级饮水安全。

“1座水厂、两口山平塘、3个蓄水池”,这是今年贾角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建设的任务清单,也是罗松心里的头等大事。

“量身定制”脱贫项目

让农民有稳定收入,发展产业是关键。罗松与村委会成员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带动、搬迁安置等7种脱贫项目,并计划实施发展家庭种养业,探索规模化、生态化大农业,打造贾角村避暑纳凉产业带发展思路。

张奉国家4口人,3个人身患残疾,养着30来只鸡。罗松不止一次到张奉国家里走访慰问,临走时,他将自己的电话写在门上,方便联系。“村民利用好国家的政策,通过努力,是可以将头顶上的‘贫困帽子’摘掉的。”罗松说。

此次挂职,除了“第一书记”外,罗松还有另一个职务,即武隆县水务局副局长。在贾角村的茅台农业社,他依托坡改梯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鼓励农民种植烤烟等作物。村里还给贫困户发放了葡萄苗、辣椒苗等作物。下一步,他还在思考如何推广当地一种叫做脚板苕的山药类作物。

“小罗书记办事,我们心里踏实。”茅台片的管理员张大奎竖起了大拇指。

“三老”联席会成法宝

“第一书记”肩负着农村党建的使命。到村里后,罗松新建党员活动室,夯实基层基础,发挥好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2015年临近春节,从贾角村村委会传来的不是鞭炮声,而是高分贝的吵闹声,因为户口的事,有两兄弟互不相让,难解难分。

罗松想到了村里的“三老”法宝——老党员、老干部、德高望重的老人,是当地解决纠纷的“王牌”,遇到矛盾,这些老人一出马,乡亲们没有不给几分面子的。

“姜还是老的辣”。几个老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得这兄弟俩面面相觑,心里愧疚,相互让步,问题迎刃而解。

老党员们的示范带动了村里其他党员发挥作用。

罗松记不清有多少次在村里的土路上走过,有一次还险些滑落山崖……除了把水利基础设施建好,修好脚下这条14公里的路,是他的又一个心愿。“贾角村距市区较远,乡村公路通畅率不高,农产品无法运出去交易。路修好了,村里与外界的交流就更加通畅了。”罗松满怀憧憬。

在他心里有着柔软的一角。来村里任职时,他的孩子还不满9个月,现在孩子已经会叫爷爷、奶奶和妈妈了,唯独不会叫爸爸。说到这些,罗松的眼角有些湿润。

关键词:罗松 &ldquo &rdquo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