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广西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百色老区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对贫困户收入实行“双认定”的办法,使精准脱贫攻坚正沿着科学有序、精益求精、客观求实、公开透明、群众赞同、和谐稳定的路子推进。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日前深入百色调研时,充分肯定了百色“双认定”这一创新做法,并强调在全自治区推广。
所谓“双认定”,即是严格对照脱贫标准,每个贫困户建立统一的收支台账,台账中列出精准脱贫的各项标准条款,由帮扶干部、贫困户共同对已达标和未达标的内容进行登记,完成一项,双方认定一项,为脱贫验收提供可靠依据。而且要求台账每月内至少登记一次,实行动态管理。少什么加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做到收入登记尽可能精准,并把“双认定”更新数据及时传输到市扶贫攻坚指挥部,便于决策层掌握脱贫动态,进行科学施策和指导。
作为“三农”观察员,笔者认为百色的“双认定”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制度,简捷易行、便于操作、一目了然,而且实施全程动态管理,有效抑制了虚报瞒报、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此举值得全国各地效仿和践行。
扶贫攻坚是一项十分艰巨的政治任务,关系到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作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和“持久战”,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全力以赴,持续组织全国性的大规模攻坚行动。“精准扶贫”正向全覆盖拓展和延伸。
然而,脱贫攻坚、改变落后面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马上奏效的,贫困地区和贫困户也不是轻而易举在短期内就可以完全彻底摆脱贫困的。必须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和政策指引,健全和完善一整套科学规范、运行有序、评估公正、激励约束并用、措施手段配套的长效机制。“思想扶贫”是永恒的话题。贫困地区要大力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拼搏进取、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和昂扬向上的坚强斗志,这样才能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获得生存和幸福。在新的历史时期,那种以“贫困”为自居,一味“等靠要”,躺在国家皮袄上“睡大觉”,拉着架子等“支援”,理直气壮要“帮扶”的消极观念早已时过境迁了。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我们仍然有些地区,由于受社会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争夺“贫困帽”,认为戴上“贫困帽”,就可以被国家列为贫困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这样,就可以冠冕堂皇、理直气壮地享受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和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和倾斜。尤其在一些边、老、穷地区的少数县、乡、村,几乎是年年喊“穷”,年年叫“苦”,年年伸手要救济,成了“无底洞”和填不满的“坑”。有些早已摆脱贫困的“富裕户”,也不愿“露富”和“炫富”,千方百计把自己打扮成“贫困户”,以达到享受国家救济或“低保”等待遇。有的基层干部,肆意虚报农民收入增加幅度,弄虚作假搞“浮夸”,掩盖贫困真相,彰显自己执政业绩,使扶贫工作失去精准,造成人为“跑偏”。更令人费解和气氛的是,近年来,在反腐败斗争中,媒体上披露了好多贫困县挪用专项扶贫资金,兴建豪华楼堂馆所,官员贪污腐化等案件,为我们营造风清气正的扶贫攻坚环境扫除了“活障碍”。
实践证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快于慢,关键看攻坚,效果好不好,关键看精准。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摆脱不了“贫困围城”,就不是货真价实的小康。因此,在扶贫攻坚行动中,各地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牢记“精准”二字,做好“精准”文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机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善于发现新问题、处理新矛盾,适应新常态。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形式,搞好贫困地区的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依法维权意识。同时,要全程搞好各项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的监督落实,做到转款专用,让政策深入民心,激发“造血功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分类指导,把握实情,选准对象,精准扶贫,防止扶贫工作“大面轰”和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的形式主义做法,让贫困地区尽快走向创业创新发展的金光大道;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充分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共同分享改革与发展的丰硕成果。(许贵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