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已进入尾声,开学季又接踵而来。部分家长和考生或许正在为学费发愁。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答疑解惑、顺利入学,教育部于8月15日至9月15日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与广大学生点对点沟通。这是自2005年起,教育部连续第12年在暑期和开学初开通此热线电话。
件件有说法事事有落实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今年,教育部除开通热线电话外,还明确要求各地、各中央高校也全部开通热线电话,认真对待学生和家长的每一个问题,做到“件件有说法、事事有落实”,实实在在为学生解决问题。
教育部提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大学,首先可以通过高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高校根据核实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其中,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此外,国家还通过进一步落实、完善鼓励捐资助学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建立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
教育部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说,“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已建立健全了涵盖“奖、贷、助、补、减”等多项措施的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为补充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学生资助总投入年年增长,2015年资助金额突破150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0%,资助学生8400多万人次。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了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补偿代偿、新生入学资助、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的混合资助政策体系。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生资助总额达到84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30亿元,增幅达到18%。
照亮贫困学子漫漫求学路
据记者了解,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自2007年秋季建立,今年已连续第十年执行。照亮了很多家庭困难学子的漫漫求学路,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2011年盛夏,一份来自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为维吾尔族学生乃哥麦提•伊加提寒窗十余载的青少年生涯完成了一段幸福的收笔,同时也为青年时代开启了新的篇章。然而,“夏花般的生活突然迎来了严冬”。大二下学期,乃哥麦提被一种慢性病缠上身,迫不得已申请休学治疗。那漫长的一年里,陪伴他的,除了母亲,就是冰冷的光疗仪器、苦涩的中药药剂、收费单上一排长长的数字,以及心底无限的悲伤与彷徨……休学期满后,乃哥麦提渴望尽快回到校园,但家庭的经济状况在承受了沉重的医疗支出后变得捉襟见肘,学费成了横在他面前的拦路虎。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助学金的“雪中送炭”,帮乃哥麦提重回校园。用乃哥麦提的话来说,“国家资助政策”在最艰难的时候给了他重新站起来的信心和勇气,而政策背后隐含的期冀让他的每一步都迈得更加坚实。
同样的,对于今年大三的周芳来说,“国家资助政策”一次又一次解了她的燃眉之急,不仅是物质的帮助,更是精神的鼓励。
周芳是一个被双目失明的单身养父收养的孤儿。2013年,周芳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录取。然而,面对通知书,她满心欢喜也满怀惆怅——多年苦读终于有了硕果,她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凑够上大学的费用。正当她和父亲一筹莫展时,与通知书一起寄来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简介让她燃起了希望。最终,她成功申请到了国家助学金,不仅部分学费问题得到解决,她的学习和生活也有了保障。大学3年,周芳获6次学校奖学金、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用周芳的话来说,国家资助政策改变了她的命运。
完善政策体系落实精准资助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不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有关部门密集出台一系列资助政策和措施,从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到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将“提高学生资助水平”作为教育扶贫工程的五大主要任务之一。再到去年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之一,提出要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教育扶贫到教育脱贫,从扶助完成学业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国家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定位不断深化。
在初步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基础之上,教育部将重点落实精准资助,在资助对象认定、资助标准、资金发放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对此向记者表示,国家资助政策帮助数千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帮助贫困学子通过接受教育改变了本人及其家庭的命运,有效阻止了贫困代际传递。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基本目标已实现。在当前推进教育改革和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要转变等待和观望态度,重新定位学生资助工作,实现精准资助。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乃至校方纷纷推出各种举措,以确保最需要帮助的人群获得精准资助。比如去年我国调整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就还贷期内继续攻读学位、在校期间患病休学、家庭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等情况出台了不同程度的宽松措施,让资助变得更加精准灵活。此外,有条件的地方和高校,对困难学生给予资助,不仅满足了基本生活保障,还赋予了他们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比如长安大学等几所高校就提出,对于一些困难家庭学生,将大力支持其进行创新创业,还将提供短暂出国交流学习机会并给予适当赞助;而北京大学今年给经济特别困难的本科新生发放“爱心礼包”,包括了电脑、手机、健身卡、购书卡,乃至电影兑换券……这些稍显“奢侈”的资助,不仅事关困难学生尊严,更体现教育发展的机会公平。目前,全国多个地区的教育部门和高校均以开通资助热线,一些高校还通过其他方式,点对点地与学生进行沟通,比如北京大学今年就面向全体2016级新生发送17000余条资助政策宣传短信,并组织多名电话联络员逐一向新生拨打了逾3000个电话,介绍北大学生资助政策并初步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求。此外,还有很多高校将精准资助与新技术相结合:北京大学开发了资助APP、陕西师范大学借助大数据工具,让不同情况的学生精准对应可以申请的项目,大大提升了学生申请资助的便利度。
大学贫困生资助是教育问题,也是使民众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社会公平问题,对接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将精准资助落到实处,通过高质量职业教育,支持贫困家庭子女高质量就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放低理想和束缚起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