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转型期的中国需要大量的社会创新和社会服务,慈善的使命和价值在于解决社会问题,慈善领域将成为大众社会创业、万众社会创新的一个新的渠道和新的地带。其次,我国的慈善组织数量和慈善从业人员的素质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将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不小的环境空间,提供新的增长点。”在主题峰会上,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执行主任李明提出,随着公益慈善领域的发展,慈善和非营利行业迎来大发展,这为青年创业提供了非常多的可能性。
当天的峰会上,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人民政协报社、绿梦鸭公益社联合发布了《中国公益组织助力青年创业研究报告》(简称《报告》)。李明对《报告》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助力青年创业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李明介绍了我国当前对青年创业的四类支持模式。
第一类是创业大赛加项目推介模式。青年的创业大赛和项目推介形式主要是鼓励和支持青年创业,这也是一种最常见的方式。第二类是创业类型模式培训,创业教育通过高质量的资质培训和全面灵活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能够开办自己的企业,并在过程中对他人提供就业机会。第三类是公益创投模式,公益创投模式是指政府或企业基金会等为初创和中小型公益组织提供资助,包括综合性能力建设和员工志愿者在内全方位服务。第四类是创业孵化平台模式。这种孵化有着高标准的筛选体系;提供多功能的办公场地和设备设施;由企业家、公益专家、教授、律师等组成顾问团队和导师团队,对创业孵化进行专家指导。
《报告》指出,青年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催生了公益创新助力青年创业的现实需求;多部门密集出台就业创业政策,为公益助力青年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深入人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为引领青年就业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慈善与非营利行业迎来大发展,为公益助力青年创业提供了更多可能。
《报告》发现,在助力青年创业的公益力量中,基金会是主要的组织类型。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27家机构助力青年创业,其中的99家为基金会,占比78%;17家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相关研究机构,占比13.4%;二者合计占比91.4%。此外,还有企业成立的创业型专项基金及其发起的青年创业计划,占比为8.6%。
在助力青年创业的基金会中,公募基金会占比略高于非公募基金会。在全国99家开展青年创业类公益项目的基金会中,25家是在团省委的支持下成立的专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基金会。公募性质的基金会数量为52家,所占比例约为53%;非公募性质的基金会数量为47家,所占比例约为47%。
《报告》显示,在助力青年创业的基金会中,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数量远远高于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在52家开展青年创业公益项目的公募基金会中,仅有7家为全国性公募基金会,所占比例约为13.5%;有45家为地方性公募基金会,所占比例约为86.5%。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数量远远高于全国性公募基金会,说明地方性的慈善组织对青年就业创业的关注度相对较高。
研究还发现,我国开展青年创业类公益项目的基金会数量为99家,仅占全部基金会的2.2%。开展青年创业项目的公募基金会数量为7家,所占比例约为0.46%,尚不足1%;非公募基金会中开展青年创业类公益项目的数量为45家,所占比例约为1.5%。
“这些数据表明,在我国当前的公益慈善组织中,以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为业务范围的极少,就业创业议题还未得到公益领域的充分关注,青年创业项目在基金会中仍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李明提出,另一方面也说明在青年就业问题持续严峻的形势下,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使命的公益慈善组织,应更多地回应促进就业的巨大社会需求,公益组织在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方面可以有更多作为,能携手共同打造一个多元的能够支持青年创业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