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参与灾后重建的不少公益组织凯旋而归,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救灾活动中,不少组织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奔涌而来,源源不断。他们发现,洪水将人们的家割裂成一座座孤岛,孤岛又彼此相连。当地人都在贡献出自己的资源,和外界近50亿元的爱心款物以及数以万计的救援队相呼应。
这次救灾激发出的各界爱心和力量不仅仅能用在此次救灾上,也能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大能量,帮助更多困难的人。但这些微小的善意需要社会组织好好维护。如何维护正是最大的难题,社会组织的救灾思路必须从“慈善”转向“公益”。
社会组织筹钱管钱都是一件很烦琐的事,但这个事不能慢,钱一到账,就以最快的速度批出去,从那一刻开始,我们的财务组、宣传组、本地组全都动起来了。但比筹钱更难的,是把钱花好。而在救援过程中,最难的同样是寻找受灾地被忽略的声音。
像救生艇这类救援工具,一直是灾区最为重要的物资。那时,也是前方及时与后方反馈,后方紧接着就与爱心企业沟通,筹到了钱,第一时间买下救生艇送到当地。
这些信息反馈到后方,企业看在眼里,越发觉得自己可以出一份力。值得关注的是,受灾地区这份激发出的善意和互助精神,恰恰是社会组织要好好守护的东西。
慈善是一种施舍捐赠,而公益一直致力于通过连接人与人,促成更好的社会。在河南,大家看着源源不断的物资和社区互助,觉得热血沸腾,然而,在救灾同时,他们也发现,这份善意需要借助科学、公开、严谨的方法用起来,不然就会导致资源错配、资源乱配现象。
一旦社会组织没有实现“有效”“公平”“透明”,就会对公益精神的培育形成反作用。社会组织救援的响应速度、内部信息的畅通度都需要提高,才能更有效地将各方力量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