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了,谁都不能置身事外,谁也不能无动于衷。因而清洁行动没有旁观者。只有每个人实在行动,才是最有力的说服,也才表明自己是利益关涉者。
4年左右时间能不能走完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路?4年后北京市民能不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这是一道急迫的难题,如何回答?
北京17日用全市动员大会作出回答,决心“全力以赴打好大气污染防治这场硬仗”。这是动员令,也是攻坚令。而此前,从中央到北京更用治污行动计划作出回答。4年左右时间,则是从中央到北京设定的“时间表”。
国务院12日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还特别提到,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此前北京市发布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突出了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等四大关键领域,同时采取植树造林、扩大水面、生态修复等措施。
这意味着什么?首先就意味着没有退路。这个没有退路,则又首先来自百姓的强烈期待。
空气污染了,谁都逃不掉,只能默默承受。没有一个人会喜欢空气污染,即便是那些向大气排污的人,呼吸到被自己污染的空气,心里也憋屈得很。正因此,治理大气污染,有最大的公约数,有更强烈的期待。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北京提出“首都空气质量事关群众利益,事关国家形象”的命题。
显然,解决这个没有退路的问题,只能靠实实在在的清洁行动。制订的计划、作出的承诺不能兑现,空气质量没有明显好转,最终都无法对人民群众交代,都会失信于民。如此,这些计划,就不是橡皮泥,而具有刚性。落实这些计划,就没有商量。进行责任追究,就不能网开一面。
执行这个行动,政府部门责无旁贷。其间关键,就在于完善相关制度,更在于严惩不力者。前不久,从环境保护部传出消息,今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的治理,将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那些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持续3天重污染天气的,将对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依法实施问责。唯有保持这样的问责力度,才不会有人顶风逆行。
空气污染了,谁都不能置身事外,谁也不能无动于衷。因而清洁行动没有旁观者。只有每个人实在行动,才是最有力的说服,也才表明自己是利益关涉者。配合行动,为治污作出一分努力,胜过十分的“助威呐喊”。
这场攻坚战的确不好打。但打赢了,得利的是我们每个人。
京华时报特约评论员金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