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和卫生计生委24日通报,疑似造成婴儿死亡的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乙肝疫苗在产品有效期内的共198批次44030686支,相关产品销售到27省(区、市)。深圳康泰所有批次乙肝疫苗已经控制。(12月24日中国新闻网)
据最新消息,全国“婴儿疑似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已经增至8例。显然,公众对这起事件越发关注———既关注类似死亡案例会不会再增加,也关注疑似问题疫苗具体流向哪里,更关注有关部门对疑似问题疫苗的检验结果。而今,疑似问题疫苗大致流向的公开,对公众的焦虑情绪是一种安抚。
但坦率说,公开疑似问题疫苗流向不够及时。从相关资料来看,12月6日和12月9日在衡山、常宁就已经出现死亡案例,且都使用了康泰生物制造的乙肝疫苗。然而,有关方面并没有及时公布疑似问题疫苗的流向。这是否说明面对此类疫苗事件,我们的应急机制是缺失的或者是失灵的?
毫无疑问,及时公开疑似问题疫苗流向具有多重意义:其一,能说明相关应急处理机制在发挥正常作用;其二,能及时追踪疑似问题疫苗,及时进行封存,避免继续使用;其三,不仅尊重了公众知情权、监督权,而且有利于消除公众焦虑感。如果不及时公开疑似问题疫苗流向,则可能会带来反作用。
疑似问题疫苗的流向,不仅药监部门掌握,而且卫生部门也掌握。即使相关部门不掌握,康泰生物应该是完全掌握的。但遗憾的是,从第一个死亡案例发生至今,时间已经过去将近20天,有关部门才公开疑似问题疫苗的流向。我们不免要问,这究竟是何原因?后几个死亡案例是否与疫苗流向公开滞后有关?
如今,尽管有关部门公开了疑似问题疫苗的流向———流向27省(区、市),但仍然不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究竟流向哪些省(区、市),每个省、市、县具体销售了多少,多少已被使用,多少已被封存,在已经使用疑似问题疫苗的地方,还出现了哪些不良反应?如果这些信息不彻底公开,公众还会有各种疑虑。 □张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