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评论-观点 > 详细

给你们泼点冷水——公益众筹,没那么简单

2014-02-11 10:07:20  来源:新浪公益微博

  再平常不过的一个新年,因为各种网络红包的存在,搞得很多人无端激动。各种数据和所谓支付方式的“创新”“颠覆”的汇集,让很多渴望休息的媒体人和公关人恨得牙痒痒。

  这里只说基于新的支付方式的公益众筹。

  年后上班第一天,就看到了一篇《小小红包或可改变社会—— 去中心化众筹的社会试验》的文章,作者为一明星公益基金的公益同仁。

  原文标题起的很大,这也是最近互联网文章的通病,动辄就要改变行业,改变社会,最后多数除了改变自己谁也没能改变。以笔者看来,原文作者之所以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幻想用所谓的微信支付“改变社会”,在于其缺乏对互联网新技术和基于互联网公益的全面了解。

  作者发现的“新大陆”,说白了就是以微信朋友圈为载体,以微信支付为手段,以发起人为中心的,小范围公益资金募集。作者以自己的朋友圈测试,用两天时间,募了1825元,然后就觉得可以“改变社会”了。

  且不说以个人的身份面向群体发起公开的公益募资在现行法律制度下是否合法,单从安全和可复制性来来看,此方式仍值得商榷。

  其一,作者自身为公益圈人士,朋友圈里应该不乏同样从事公益的人,即便这样,募资速度和额度亦不容乐观。作者作为资深公益人尚且只募到几千元,这还是在春节这个特殊的阶段,大家身边红包充斥,都有点闲钱。如果放到普通人,能募到多少钱?几百块?几十块?做公益的人都知道,公益最难的是执行。几百几千块的资金,对一个一般性的公益项目来说,可能做执行费都不够。如果是再由发起人将资金转交给公益组织(或受助人),那何苦这么麻烦,而且增加风险,公布公益组织账号或操作方式,在朋友圈发动朋友直接捐不就好了吗?同样可以让个人的公信力发挥效应。

  作者也找了一圈外朋友做试验,但这个朋友把信息发到了“北大校友群”……这朋友可真够“普通”的,但恐怕不能代表多数人。

  其二,在朋友圈发起的募资,是由发起人个人的信用和人格作为担保。正如作者所言因为是朋友,大家都熟悉。这一方面局限了募资的额度,另一方面,谁能保证朋友就不会干坏事?一个人手头紧,走投无路,假借某个公益事件在自己的朋友圈发起募资,同时狂加好友,然后卷钱走人——这如何防止?即便是真的有心公益,也募到了一定资金,这些资金的后续使用情况如何反馈?作者买的是“温暖包”,尚比较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但其他用途呢?

  按作者在文中的意思,似乎是大家都是朋友,信得过,即便难以保证清晰的资金使用回馈,如果“不是希望通过活动打造个人品牌,那么找到50个愿意付出36.5元的朋友,并不算对人品的极端挑战。”,那一次两次可以,三五次之后,即便是朋友,怕也难以为继了。

  事实上,基于新的支付方式的公益众筹,网络上早就有了尝试,淘宝“有求必应”就是其中之一。有求必应以淘宝平台为载体,以支付宝为技术支持,以淘宝巨大的用户量为募资渠道,从项目审核到资金流向到物资招标到物资购买到执行回馈,全部在线上完成,并且执行回馈基于阿里旺旺通知到每一位捐赠者,可算是目前最透明的公益方式了,加上淘宝曾一度大力推广,因此颇做了几个不错的项目。

  但即便以淘宝如此巨大的用户群,而且多数用户处于持币购买的状态,有求必应在连续做了几个项目以后,用户新鲜感不再(对多数人而言,三天两头就要去捐点款的,少之又少。多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下捐款,但冲动次数多了,就会疲劳。),也面临严重依赖推广位,否则便募资困难的问题,当然他们对资金的额度要求较高。

  公益众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论是原文作者的微信AA付款式和是本文提出的有求必应,其实都只是在技术上解决了部分问题,但公益的根本,永远在于人。解决公益众筹问题的根本,同样是人,是每一个活生生行走在你我身边的人。如果这个社会多数人秉持爱心、善心,那不论是用何种技术手段,爱都会汇合成河,但如果这个社会的多数人都不会扶起一个街头摔倒的老人,人与人之间充满冷漠和猜疑,再好的技术手段又有什么用?

  你说呢?

  (作者:一心)

关键词:朋友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