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分子
唐钧专栏
春节前,又有媒体报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延迟退休是应对老龄化必然”———人社部发言人再次出来大喊“狼来了”。此次提出的三点依据,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意,早已反驳过,而且反驳时提出的不赞成延退的理由并没有受到过正面的挑战。对于此次“狼来了”,似乎也必须作出反应,不然就会给高层领导造成“人民群众对延退没有意见了”的感觉。鉴于此,便选择第一条理由,即与“平均预期寿命”相关的理由,提起精神再唠叨两句。
人社部发言人实际上想表达的是,现行退休年龄是上世纪50年代作出的规定,当时的人均预期寿命是50多岁,而现在则是75岁,增长了25岁,所以不合时宜了。首先想说的是,上世纪50年代立法规定退休年龄时,应该并没有考虑人均预期寿命这个因素。这样说的理由是,男性的预期寿命一般要低于平均数,也就是说,会低于当时的50多岁。就算“50多岁”这个“多”是9,即59岁,那将男性的退休年龄定在60岁岂非很不人道,因为就算是完全正态分布,平均线上下各为50%,那也有一半的人活不到60岁。
“现在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5岁,这是一个信息。但同时还有另一个信息,现行退休年龄对当前的养老金收支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人社部一直在争辩说,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是正常的而且累计结余越来越多。当然,对此反驳的理由是:现在够不等于将来也够。于是便有很多专家开始研究和计算中国人退休的最佳年龄,而人均预期寿命当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卫生部门提出:到2015年,要使人均预期寿命比2010年增加1岁(2010年人均预期寿命为74.83岁)。于是,根据卫生部门的这个“规划”,就有人提出,每5年增加1岁,到2035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就会达到80岁,比现在增加5岁。虽然现在养老金支付还没有问题,但随着人均预期寿命增加到80岁,必然会出现问题。所以,退休年龄必须推迟到65岁。
人均预期寿命能否作这样长期的“规划”?要讨论这个问题,不妨先看看美国人均预期寿命自1990年达到75岁以后的发展状况。根据网上找到的资料并进行相互印证后,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1990年,美国的人均预期寿命突破75岁;到2012年,增长到78.5岁。23年间,美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了3 .5岁,平均每5年增长0 .76岁。但在2007年人均预期寿命到77 .9岁后,以后的5年只增长了0 .42岁。目前,世界上人均预期寿命的上限,大概在80-84岁之间,距离极限越近,增长就越缓慢,美国的情况正说明了这一点。所以,预言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会每5年增长一岁,很快就会增长到80岁,其实是揣着相当大的忽悠的成分。
世界银行的研究发现,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肯定与国民收入的增长相关,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在国民收入到了一定程度以后,遗传因素、环境质量、生活方式和社会压力等自然的或社会的因素对人均预期寿命影响更大。可以想一想,我们现在面临的这些自然的或社会的影响因素到底是乐观还是不乐观?
在与“最佳退休年龄”相关的研究中,提到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4岁。但是,这个数据用在研究“最佳退休年龄”上可能是有问题的。疑点有二:其一,一般来说,这个数据应该是户籍人口的数据,所以不足为凭;其二,如果是常住人口的数据,那么其中数以亿计的流动人口都是中青年人,按现在的形势,他们老了又不得不还乡,所以也不足为凭。(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