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回答中外记者提问。重污染天、土壤污染,中央环保督察……过去一年曾不断占据媒体头条的“热词”再度被媒体搜索提出。
首晒三年成绩单
2016年秋冬以来,京津冀区域重污染频现,今年1月,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43.8%。《大气十条》实施三年,为何秋冬季重污染仍频现?媒体的首个提问就抛出了困扰公众的冬季重污染问题。
在被追问“目前治理的路子对不对”时,陈吉宁首先晒出三年的治霾“成绩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控制PM2.5的重点地区PM2.5浓度3年均下降三成以上。但是,陈吉宁同时表示,不能掩盖的问题是,冬季采暖期的污染改善程度并不大,特别是京津冀区域采暖季PM2.5平均浓度三年仅下降9.6%。
在回答为何社会上对于重污染天气的成因众说纷纭时,陈吉宁表示,其中有出于利益考虑的有意歪曲,也有随着研究深入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但是也坦率地告诉大家,这里也有一些不严谨的研究,带来很多误解。”
3个小时答10问
记者会上,陈吉宁回答了媒体提出的10个问题,但发布会却持续了3个小时。陈吉宁不时在发布会上给记者们做“科普”。包括什么是PM2.5?PM2.5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是一次排放?什么是二次生成?
此外,陈吉宁还在发布会上“放话”。在谈到土壤污染治理时,陈吉宁说,“今天在这里,我想和大家明确一下,土壤污染治理不是把土都挖出来,粗放无序地治理”,陈吉宁说,“现在有些企业,是想做这样的事情”。
大气治理
三年“成绩”比一些国家进展还要快
记者:《大气十条》出台实施3年多,秋冬季节重污染天气频频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治理的路子对不对?什么时候能看到重污染天气状况有所好转?
陈吉宁:从《大气十条》实施三年来看,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18%;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PM2.5控制重点地区,平均浓度分别为71、46、32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33%、31.3%、31.9%。
除北京外,所有控制PM2.5的地区,在过去三年都减少30%以上。同时,优良天数比例在上升,重污染天气发生频次也在明显降低。
如果从三年情况看,空气质量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改善方向是对的。跟发达国家解决这一问题三年时间改善的程度比较,即使从改善速度上看,我们也不慢,甚至比一些国家还要快。
冬季取暖季节我们变化有多大?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重点地区和74个城市取暖季的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122、61、47、76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9.6%、36.5%、26.6%和20.8%。
这里面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去年入冬以来问题比较突出,客观原因就是我们去年秋天入冬以来,全球出现普遍的气候异常现象。
有没有主观原因?现在看来,我们针对冬季的污染防控措施还需进一步加强。现阶段对下一步如何解决冬季大气污染问题,各种措施都非常明确,关键是抓落实。
环保督察
环保督察推动地方建长效机制
记者:中央环保督察让公众充满期待,但媒体发现在一些地方督察组前脚刚走,污染企业马上就死灰复燃,继续肆意违法排污,气焰嚣张。请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陈吉宁:中央环保督察目前已完成试点和两批督察,第二批已基本结束。今年还有两批,相关工作正在准备中。
从已开展督察的16个省份情况来看,效果非常明显,有三个方面:第一,提升了地方党委政府的环保责任。各级省委省政府和部门对这次督察深受触动,有的领导跟我讲,这次督察是一场触动灵魂的督察。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受到了警醒,强化了环保责任的落实。
第二,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第三,推动地方建立环保的长效机制。目前全国21个省份出台了有关环境保护职责分工的文件。24个省份出台了省级环境保护督察方案。24个省份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其余省份也在制定和征求意见之中。
问题也确实存在。下一步,我们将采取四个方面措施,逐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不折不扣地完成督察任务。今年要完成其余省份的环境保护督察全覆盖,还要对一些问题突出的地方不定期开展专项督察和“回头看”。第二,继续推进地方地市级的环保督察工作。第三,建立完善督察工作长效机制。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是否要形成一个《环境保护督察条例》,把它上升到法制层面。第四,加强督察能力建设。在中编办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已建立了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将来所有的督政任务都由其来承担,来统筹。
土壤安全
土壤污染治理不是把土都挖出来
记者:请问陈部长,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目前还有哪些问题,国家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陈吉宁:去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土十条》。它是下一步解决当前土壤污染问题的重要工作部署。基本思路是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这个汲取的是国内外特别是国外30几年来污染治理的经验教训和弯路。土壤污染治理不是把土都挖出来,粗放的无序治理。
我们强调:一是预防,二是风险管控,三是安全利用。从工作部署来看,我们叫“2233”。
第一个“2”是两大基础。一是摸清家底,开展土壤污染的详查。二是要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全国人大已经把土壤污染防治法列入今年的立法计划。
第二个“2”是两大重点,一是农用地分类管理,二是建设用地的准入管理。目前正在跟农业部制定关于农用地的管理办法。
第一个“3”是三大任务,对未污染、正受污染和已污染的土壤实施防治和风险管控措施。
第二个“3”是加大三大保障,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强化目标考核。
下一步,我们正在落实污染详查的工作方案,出台法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