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天,层层落叶让城市秋意浓,成为游客争相拍照留念的一景。近年来,成都、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纷纷出台“落叶缓扫”的政策,给市民提供观赏秋冬落叶景观的时间和空间,获得点赞。但与此同时,落叶缓扫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引发关注。本期微议录,我们选刊三篇来稿,和大家一起探讨落叶缓扫背后的城市治理、城市发展逻辑。
参与互动,请关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号:rmrbpl)和本版。
——编 者
防止“不扫”成为“不管”
为了让城市道路更加整洁干净,对落下的树叶随时清扫,力求“片叶不留”,这给环保工作增加工作量不说,还会让人感到缺失那么一点秋天的味道。如今,有些城市开始缓扫落叶,给城市带来了另一番美景,可以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和进步。
凡事有利有弊。落叶在带给人们美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晴天落叶变干,容易成为火灾隐患,一个烟头可能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又如,雨天落叶变烂,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有时雨水冲刷后还会造成下水道堵塞,等等。如何在落叶缓扫与城市治理之间寻求平衡,对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然,“不扫”并非“不管”。落叶缓扫,看起来是让人省力了,但实则需要更加费心、尽心。不管怎么说,考虑到安全和环保问题,在尽力保留落叶一段时间之后,恐怕该扫还得扫。多些主动作为,多些防患未然,才能确保落叶让城市更美好、更安全、更环保。
——@匡 吉
考验治理精细化
各地出台的缓扫落叶的措施,在卫生安全与留景赏景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既减轻了环卫工作量,又留住了美,实现了多赢。
正如落叶知秋,一个“缓”字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为啥缓扫,在哪些区域实施,缓到什么时间节点,如何确保安全?各地在这些问题上通盘考虑、主动破解,体现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准。然而,现实中,匆忙扫落叶也不少见。要么一刀切,以清洁为标准,做到天天清扫、不见落叶;要么一阵风,迎检时搞突击、干干净净,平时不闻不问、垃圾满地。凡此种种,管理脱离实际、不顾长远,难逃简单粗暴之嫌。
“只捡垃圾叶不扫,天晴不扫雨后扫,看相不佳及时扫,厚薄不一均匀扫,堵塞下水迅速扫,易燃易腐彻底扫。”湖北宜昌在缓扫落叶上的做法启示我们:治理精细化,贵在精准施策,必须在细节上用心用力。惟其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带给群众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庄永明
生活离不开自然之美
缓扫落叶获得市民的认可,是因为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中,能够寻得一点自然之美,着实难得。曾经,人们将满眼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视作现代化、城镇化的象征。而当改革开放走过40年,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人们对于所生活的城市,又产生了蓝天白云、地绿水清、生态宜居等自然之美的向往与期待。
城市使我们更好地享受美好生活。然而,不少地方患上的千城一面、大拆大建等“城市病”,降低了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品位;过度追求“一尘不染”,可能损失一些城市应有的自然美感,甚至给应有的生态循环系统带来破坏。今天的人们愈发认识到:生活离不开自然之美,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生态高颜值”。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果实不知何处去,落叶灿烂笑秋风”……从古至今,落叶总是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秋天无限的遐想。从这个意义上说,缓扫落叶为城市留住美好瞬间,满足了群众对于美的认知、美的向往,更能为城市增添一份独特的人文韵味。
——@王冠楠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2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