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评论-观点 > 详细

“扶贫送老婆” ,高级黑式扶贫宣传当休矣

2018-12-07 11:16:59  来源:

最近,脱贫攻坚的一些“新闻”让人看了五味杂陈。

有媒体报道称,去年广西一位扶贫帮扶人帮助一位贫困户解决了终身大事,一年后,这家人又添喜事,生了孩子。这本是喜上加喜,但事情在传播过程中,却异化和标签化为“扶贫送老婆”的话题。甚至当地媒体在去年的报道中,也直接使用了“扶贫干部给他‘送’来了老婆”这样的表达。

类似案例不是第一次出现。去年,陕西某“扶贫女干部”闪婚“贫困户”的新闻,也被指“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媳妇”。

其实,进一步了解情况,可以发现这些案例与传播过程中的“送老婆”表述压根不是一回事。像广西的这个例子,不过是当地医院的扶贫组发现贫困户50岁还是单身,于是将医院的一位单身绿化工人介绍给他。这可以说是帮扶人帮助贫困户解决了终身大事,但将之标签化为“扶贫送老婆”,既是失实的,也缺乏对当事人的基本尊重。

事实上,这种说法在舆论场上,也多是被网友以戏谑的心态来看待。不仅是因为其表述违背了现代性别观念,有物化女性之嫌,同时,也更是因为,它对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构成了一种误读和扭曲。

扶贫从来就不是直接向困难民众送钱、送物这么简单,这是不言自明的常识。不排除,“送老婆”话语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迎合某种粗浅的扶贫期待。但纵观这些被有意无意放大、宣传的事例,都往往是作为扶贫成绩的材料出现,这就说明,被误读和扭曲,不能只怪舆论的选择性解读,一些地方的扶贫理念宣扬和成绩展示的价值视角,可能同样出现了偏差。

无论其本意如何,当这样的“典型事例”夹杂着“送老婆”标签被投放到舆论场,既显得极其轻佻,容易产生适得其反的展示效果,实质也对“贫困户”造成了妖魔化,更对基层扶贫人员带来了“误伤”。

扶贫有成绩当然需要反馈,扶贫干部的真实状态也需要被呈现,但是,无论是扶贫干部自身,还是民众,抑或是上级部门,都希望扶贫工作和成绩的展示,是足够真实的。任何夸大、修饰乃至片面选择和放大“典型”,都难免会造成失真效果。

置于基层扶贫干部的视角,如果“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媳妇”成为一种价值标杆,像云南楚雄州80后白头干部李忠凯那样的基层扶贫者,会作如何感想?事实上,其在走红后就表示,基层干部不怕辛苦,不怕累,不怕没时间休息,就怕不被理解,希望得到更多的理解和认同。而那些动辄将“送老婆”当作扶贫政绩放大的宣传手法,明显就缺乏对基层扶贫干部的真正尊重和理解。

无论是基于当前扶贫攻坚的现实,还是上级各种考核要求,当前绝大多数扶贫干部的工作都是艰巨的,可能同时承受着身心双重压力。能够准确和真实传递他们的工作状态和成绩,理解他们的需求,其实也是构建一个健康的社会扶贫支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正如“扶贫送老婆”这类高级黑式宣传屡屡引发争议所示,目前对扶贫工作的真实反馈恰恰是不足或者说是存在偏差的。要么是把一些本来正常的爱情故事,硬要捆绑上扶贫议题;要么是像80后白头干部这样意外走红;要么是累倒在工作一线的扶贫干部的典型事例……这些现象不是说不可以关注,但是如何关注,是否仅仅只关注这些,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无论如何,不做道德绑架式宣传,克制正常报道中的悲情煽情倾向,杜绝靠刺激舆论的猎奇心态去谋求关注,这些应该成为扶贫报道和宣传中应有的自觉。(朱昌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