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评论-观点 > 详细

用好善款是公益组织的发展命脉

2018-12-19 10:16:56  来源:

作为央属公募基金会,筹款对于我们也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是近年很多企业也在陆续成立自己的基金会,这就使得公益资金分流一部分。再从大的外部环境来讲,企业的发展压力也还是很大的。所以目前呈现的筹款趋势就逐渐从企业向社会公众分化。过去传统的线下筹款在逐步下降,互联网线上筹款比例在逐步提升。今年开始,我们基金会已经陆续加大了对小微公益组织的培训与赋能、帮助他们设计、优化项目,并通过互联网筹款解决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深入了解每个项目在不同的筹款平台应展示出的公益特色。目前20家互联网筹款平台,我们基金会合作比较密切的大概有四、五家,多种渠道开展公募筹款。

去年我们完成了5.6个亿,今年我们给民政部报的目标是3.5个亿,已经完成了,现在是照着5个亿的目标去努力。但我认为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对于我们这样一家大型的基金会来说,筹款并非越多越好。

筹款能力强,筹到的钱多,自然是一种能力。但能否将筹到的钱用好、执行好,更是一种能力的考验。从我们基金会目前的团队架构和工作体量来说,每年筹款3到5个亿就比较饱和了。因为《慈善法》规定,有公募资格的基金会,年度慈善活动支出不得低于上年总收入的70%,在此基础上,你还要有可持续的发展,朝着上一个年度的目标去努力。这也就是说,筹款要达到一个平衡点,如此我的人员、团队建设、执行能力才能匹配得上。公募基金会不是银行,社会公益资源一旦进入到你的资金池,你如何做出快速、及时的反应,把这笔钱用好、用在刀刃上,向社会公众和捐资人呈现好,才是做这件事的终极目的。从这个考量角度,钱并非是越多越好,而是要与你的能力相匹配,同时最大化的实现社会价值,才是真正的好。

作为基金会,我们也有义务带动捐赠人共同成长。我经常讲,我们是一手托着两家:一个是慈善资源,一个是受助群体或是某种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所以职业的、专业的公益人一定要有意识地去培育慈善市场和资源,这点尤为重要。因为,创造财富的是企业,不管它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和层面,我们都要认真、耐心地去分析若干问题——比如企业的实力、做公益的动机、哪一类的公益更适合它,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企业的发展形态、责任和社会需求。只有掌握这些基本信息之后,我们才有甄别、筛选和判断的能力。我们理解并允许一些企业希望通过参与公益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但我们必须具有专业的知识和眼光,且根据《慈善法》的相关要求,去逐步地引导它、规范它。

这也意味着,有些主动上门谋求公益合作的企业也会被“拒之门外”,在这些年的具体操作中也不乏其例。比如有的企业一来就说要捐500万,想做个大项目。我们就建议说不如先从小项目的合作开始,边做边看,基础做扎实了,再拓宽领域做大也不迟。也正是在这样一种逐步介入和渗透公益项目本身的过程中,企业家们也在慢慢地学习和领悟公益的内涵。我们不仅要让企业家参悟公益,也要让企业的员工们深入到公益项目中来,了解公益的每个环节,甚至可以让他们和受助群体在一起互动。由此,企业家的觉悟会在公益实践中逐步提高,发心和动机也更为纯粹美好。公益项目的执行也自然不会落差太大。

回首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展上个十年,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台阶走过来的。第一年800多万,第二年3000多万,第三年达到一个亿。实际上我们发展速度比较快的是2016、2017、2018这几年,而促进这种成长的激发点源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在做好传统公益项目的同时,也学习运用好互联网手段,推动基金会更上层楼。2017年我们互联网筹款达到了总筹款的64%,2018年的累计报表显示,今年互联网筹款也占到了总筹款的60%以上。显而易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社会公众的爱心捐赠热情愈发高涨,也为大家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爱心通道,“指间公益”、“人人公益”愈加普及。我们的筹款来源从昔日以企业家为主的捐赠渠道逐渐向民间公众捐赠转移。公益并非奢侈品,而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全民普及公益慈善才是社会的大进步。我们也希望,未来的公益慈善推广助力不仅仅局限在扶危济困、敬老助残或帮扶弱势儿童,更多地可以发力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综合治理方面、文化进步、公共精神发展方面。

(作者:缪瑞兰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秘书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