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30个教师节。悄然间,教师节已入而立之年。作为一个国家层面设立的节日,它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仪式。这一天,从最初习惯性地谈论教师的权益保护与社会地位,到如今更多地反思师德与教师职业规范乃至演变为对于教师该不该收礼的讨论,教师节话题的变迁,本身或就蕴含着教师这个群体在三十年来所经历的变化。
身处转型年代,不管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有何变化,社会对之的期待却始终未有根本的变化。相反,社会越不堪,就越会对这个有着“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的职业赋予更高的期待;他们身上的道义或说担当,未必比一般群体更好或更多,但也未必更坏。毕竟,脱离时代的具体背景与社会风气来评价任何一个群体,都难免显得失真与苛刻。诸如送礼之风、学术造假乃至师生关系的异化,它虽直接发生于象牙塔内,也确与个别教师的师德滑坡有关,但却与整个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因此,即便当教师群体已经剥离了以往的神圣光环,我们依然要警惕以某种个别现象来毁誉一个群体的思维倾向。
在一个变革与价值重塑的时代,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再仅限于是书斋和象牙塔里的“园丁”,无论是在介入社会公共事件,还是为社会发展建言、提供思想资源,都应该也有必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亦是社会价值与思想的彰显者与维护者。如何让这部分人有更大的舞台与发声渠道,其实在根本上考验的是一个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受尊重程度。
有人将当下的社会整体发展诉求归结为,“伸张权利,约束权力”。教师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找准自身的位置,获得准确的评价,同样也离不开这样的宗旨。权利伸张方面,它所指向的是对于教师权益的刚性保障,是对于教育投入的财政兜底,包括教育资源的平衡分配,基础教育的投入,科研经费的公平发放等等。但同时,审视教师这一角色,它也离不开权力的视角。较之于学生,教师已然是具有权力的强势对象,如何促使这部分权力受约束,同样不可忽视。而教师地位的彰显,特别是体现在高校教师的教学自主上,也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去行政化努力。
当下,要评价教师群体的地位与作用,注定会有不同甚至是相悖的意见。这种评价的开放与多元,本身也是开放社会的一个重要体征。不可否认,在今天谈论教师节,它或许已经很难仅仅停留在反思教师权益保护的节日初衷上,但一方面,教师权益保护在今天依然面临着提升的空间;另一方面,尽管教师的神圣地位已经祛魅,但教师仍不可能被视为是一种普通的社会分工,它依然有着超出于一般职业价值以外的社会意义。
教师的权益维护,师德的复兴,需要撇开单纯的抒情,兑现为公共层面实实在在的投入与纠偏;教师作用的正常发挥与教师角色的准确厘定,更需要从社会良性发展的层面予以反思。不管怎样,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教育如何创新,教师都应该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高地与价值承担的重要维系者。而尊师、重教,仍然需要在教师节之外,有更多的外延与社会层面的整体改观。这应该是转型期社会,教师节应该拥有的公共反思。(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