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若将扶贫资金落实情况纳入当地官员政绩考核中,一旦扶贫出了大问题,官员的“乌纱帽”就不保,他们还会漫不经心吗?
财政部近日表示,按照精准脱贫的有关要求,2016年中央财政将大幅度增加财政扶贫资金,预算安排中央财政扶贫资金补助地方部分达660.95亿元,比上年增长43.4%。
扶贫资金对在贫困线以下挣扎的老百姓来说,是一笔“救命钱”。尽管国家向来重视扶贫问题,但在资金的分配、使用的落实上,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近日,四川审计部门对全省88个贫困县2014年至2015年易地扶贫搬迁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工程专项资金进行了审计,发现部分扶贫资金未及时有效使用,甚至部分专项资金被骗取套取或违规使用。近期,山东、广西等地也出现了类似问题。可见,要进行精准扶贫,仅靠增加中央财政支持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提高扶贫资金的利用效率。
保障资金与扶贫对象的精准对接十分必要。尽管国家已采取了精准拨付的策略,成效颇丰,但如何更公平地确定适用对象和使用方向,依然需要仔细甄别和研究。比如,可以在农村低保对象识别的基础上,建立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确立扶贫对象。在一些基层政府,国家发下来的扶贫金可能首先照顾的不是最困难的群众,而是由个别握有实权的领导决定,分配与发放也缺乏监督管控,整个过程暗箱操作。这种怪现象会让老百姓求助无望,民心渐失,导致基层治理走向无序和混乱。
因此,在基层治理层面上提升扶贫效率不仅与百姓的切身利益有关,也关涉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应当增进扶贫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资金发放中,各个机构之间互相扯皮,扶贫对象不能及时获得帮助,是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对此,不仅要有由政府主导的发放补助金的工作环节,也应加入金融机构协助、民间组织支持和媒体监督等环节,以最大程度使用相关资源。
基层个别官员对资金的挪用、贪污现象,也常出现在扶贫中。对此,应该提高扶贫资金监管的透明度,做到信息公开、有效监督。扶贫对象如果能随时查到资金的分配、流动、发放情况,很多误会便不会发生。若将扶贫资金落实情况纳入当地官员政绩考核中,一旦扶贫出了大问题,官员的“乌纱帽”就不保,他们还会漫不经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