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三亚5月10日电 (记者 王晓斌)2019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深潜鲸类科考航次结束为期两周的考察活动,10日上午靠港三亚,科学家们在南海海域目击到深潜和远海性鲸类动物27群次,其中两次发现抹香鲸群体。
短肢领航鲸。 张桅 摄
抹香鲸。 张桅 摄
此次“南海深潜鲸类科考航次”由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组织,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北部相应海域开展深潜和远海性鲸类科学考察。
短肢领航鲸伴游弗氏海豚。 刘明明 摄
航次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松海介绍,考察期间一共目击到深潜和远海性鲸类动物27群次,其中可确定的深潜鲸类物种4种,分别为抹香鲸、柯氏喙鲸、短肢领航鲸、花纹鲸(瑞氏海豚);远海性海豚物种3种,分别为热带斑海豚、条纹海豚、弗氏海豚。另有2个物种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弗氏海豚。 林明利 摄
据了解,南海是中国鲸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区。历史捕鲸和搁浅记录表明,在中国海域出没的鲸类动物有近40个物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最大的齿鲸——抹香鲸等。然而迄今为止,除历史上的捕鲸记录、部分搁浅鲸类信息的收集以及个别近岸物种(如中华白海豚)的生态学调查外,科学界和公众对中国广袤海域尤其是南海海域鲸类资源的了解还很缺乏,特别是对潜水深度深、时间长的深潜鲸类如抹香鲸、喙鲸的认识几乎一无所知。
热带斑海豚。 林明利 摄
“在南海海域目前是否存在定居的抹香鲸、喙鲸等动物群体?定居在哪块具体海域?这些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学问题。”李松海说,本次考察抹香鲸和喙鲸群体都观察到母子对,表明南海北部考察海域极有可能存在抹香鲸和喙鲸的定居群体,“这些发现填补了南海鲸类尤其是南海深潜鲸类研究的空白”。
条纹海豚。 林明利 摄
2019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深潜鲸类科考航次共执行海上考察14天,总航程约2500公里;在海南岛东南海域陆坡区域采用目视考察手段、截线抽样方法进行科学考察,以了解该区域深潜和远海性鲸类物种组成、空间分布和行为特征。(完)
中国科学院南海深潜鲸类科考航次10日上午靠港三亚。 骆云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