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环境气候 > 详细

“藏乡江南”舟曲的农耕文化

2013-12-23 10:50:13  来源:中国环境报微博
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各民族的方方面面,舟曲藏族文化传达出一种敬畏自然的思想。对自然敬畏的朴素思想,相信万物皆有灵,这是舟曲藏族的文化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各民族的方方面面,舟曲藏族文化传达出一种敬畏自然的思想。对自然敬畏的朴素思想,相信万物皆有灵,这是舟曲藏族的文化核心。
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它跟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通过各种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草木茂盛。  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它跟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通过各种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草木茂盛。

  ◆本报记者 刘晓星

  编者按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随着历史的变迁,传统文化在城市化演进过程中渐行渐远。但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他们依然保持着当地特有的文化特征,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民俗信仰,其固有的文化理念对保持当地水土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刚刚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我们一起聚焦民族传统文化,从点滴中寻求启示。本期为您介绍舟曲藏族的农耕文化。

  舟曲藏族是一个长期生活在白龙江两岸山林的山地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舟曲藏族的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并形成了其独有的文化特质。在长期同大自然的交互作用中,舟曲藏族发明了适宜于农耕的物候历,创造了数年轮休的“农耕制度”。在狩猎活动中,根据动物的生长和活动规律有选择地捕猎,有效地保持着与大自然的平衡。舟曲藏族对神山圣湖以及动植物的禁忌,保护了白龙江两岸山林珍禽奇兽和珍稀植物的生长,保持着当地野生物种的多样性。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命运,主要看它吃什么,怎么样吃。” 舟曲藏族传统的生产方式是采集、狩猎和刀耕火种为主的农业生产。

  舟曲境内森林密布(主要指藏区),是甘肃天然森林分布区之一。森林里更有各种各样的幽香野菜,但是藏族妇女采集活动有一定的季节性,确保从初春到秋末,每个月都有野菜可采。人们在采摘野菜时,并不是竭泽而渔,掠夺性采集,而是根据野菜的生长规律和人们的生活需要进行选择性采摘。

  记者曾在舟曲进行采访,看见舟曲县城里有许多背着背篓的藏族妇女出售野菜,有刺嫩芽、刺五加、蕨菜、香椿芽等。五爪菜、蕨菜每公斤售价均在12元~16元,其他野菜每公斤售价也都在两位数以上。虽然价格较贵,但仍有不少市民购买。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原因,舟曲的地里和森林里在农历2月就能长出嫩小的野菜。2~4月间,山林里的藏族妇女就能采摘售卖野菜了。“我一天卖一背篓五爪菜,能有100多元的收入哩!”卖野菜的农妇脸上带着喜悦的笑容。

  在这些藏族妇女出售的野菜中,一种被当地汉族叫“苦麻菜”的野菜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种野菜藏语称“苦哈”,稍带苦味,但苦中含香,耐人寻味。它在野地和庄稼地里都能生长,并且根叶均可以食用。舟曲藏族春夏煮酸菜主要靠“苦麻菜”,到了夏末秋初时,根叶都粗硬,一般便不能食用了。据说,上世纪60年代,人们生活困难时,很多藏人靠着吃苦麻根保住了命,所以舟曲藏族对苦麻根有很深的感情,有的老人到现在还给青年娃娃们讲苦麻根救活他们的故事。

  据《舟曲县志》记载,舟曲县境内野生植物达1300多种,境内雨水充沛、气候温润、森林茂密、植被丰富。滔滔白龙江横贯县域全境,宛如一条飘逸的哈达将舟曲的山川打扮得十分秀美,素享“陇上小江南”之美誉。如此,凡是藏族聚集的地方皆乃茫茫林海,苍松参天,杂木翠竹的天然森林。舟曲藏族大多生活在深山密林、山顶或半山腰。山林野坡一年四季均有可供采集的野生植物和果类,舟曲妇女和儿童在采集上大显身手。

  舟曲藏族生产大部分以农林为主,同时兼营畜牧和狩猎。狩猎是舟曲藏人不可或缺的经济生产活动。狩猎方式有个人行猎和集体行猎两种。人们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对各种动物的习性十分熟悉,对不同的动物采用不同的捕猎方法。人们捕猎动物通常不猎杀母子俱行、怀胎动物和幼崽,也从不滥捕狂杀。同时,无论个人还是集体行猎,都不捕猎村庄护林中的任何大小野兽和鸟禽。舟曲藏族认为那是山神的宠物。

  中华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与农耕文化和生活形态密不可分,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在长期的狩猎和农耕生产生活中,人们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和活动与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有关,而季节的寒暑迭进、四时相推,又与太阳的升落、月亮的圆缺、昼夜的交替相联系。经过长期的观察,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舟曲藏族逐渐认识到了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些知识指导生产、安排生活。这样,古老的历法——物候历诞生了。物候历是舟曲藏族的传统历法,是其从采集、狩猎进入到农耕时代的产物。

  由于舟曲藏族生活在峡谷地区的半山腰,气候和植被因海拔高低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各地在农事安排上各有特点。他们的农事活动一般安排为:蛇出洞(二月初)开始播种大豆、洋芋、燕麦,杜鹃鸟叫时(四月)播种玉米和谷子、糜子,百灵鸟叫时(五月)播种油菜籽,地蚤(一种类似虼蚤的大跳蚤)叫时播种荞麦……许多偏僻山区地方都根据物候历来指导农耕生产。

  而山前藏区因接近于汉地,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老人们颇懂二十四节气知识,也会根据节气来指导农耕生产。有顺口溜为证:清明过了羊不怕,芒种过了牛不怕(就可以吃到新草),夏至过了人不怕(不久就可以开镰),大暑开始种秋粮,过了立秋不种秋(停止种秋粮)……

  老人们还能根据山川地形,指导村民们先种哪个作物,从哪里种起,种到何处就该停止,不然超前或者落后都有碍于庄稼的成熟(秋粮至霜降期还不成熟,就会被霜冻死)。

  通过常年对日晕、月晕以及云彩变化的观察,舟曲藏族还能推测最近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等。

  民俗的根源在于对神灵的敬畏。在舟曲藏族的习俗中,为了感谢土地精灵,村民们还要举行隆重的收割仪式。尤其是收割夏粮时,以过7月15日节的形式庆祝夏粮的丰收。到7月15日早上,主人先点香、供灯、磕头祭拜神灵和灶爷,再端起龙碗弹酒敬神3下,然后全家老小围聚火塘旁饮新青稞酒,吃新白面馒头,食腊肉。吃过早饭之后,全村男子拿着柏香、糌粑和酒肉等食物到山顶去祭祀山神——插箭活动,也有全村集体开展佛事活动,一起饮酒唱歌、共庆丰收的情况。

  记者在舟曲采访时并未见到当地的祭祀活动,但却想起了此前在西藏贡嘎县岗堆镇吉纳村采访时遇到的当地百姓的祭祀活动。

  清晨,随着袅袅升起的桑烟和村民们有节奏的号喊声,一只队伍缓缓行进在山南贡嘎的一个小村子。全村200多名村民身着节日的盛装,行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间路上。年轻人身披传统的骑士服装,骑着精壮的骏马,浩浩荡荡,一会儿跑到队伍前头,一会儿又跑到队尾。他们头上的红穗迎风舞动,黄长衫、白布褂、黑筒靴在瞬间变成一道彩色闪电,令年少的孩子们骑着脚踏车紧追不舍,眼中全是满满的羡慕。

  村民们手持五彩“达达”,说着传诵了千年的祝福,转遍了全村所有的农田,感谢上天给人们带来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这个热闹而又处处充满着神秘的场景,正是西藏望果节转田仪式的一部分。“望”在藏语中是指日子,“果”是转圈的意思,所以“望果”可译为“在田地边上转圈的日子”。藏族同胞们感谢大自然的方式都离不开一个“转”字,转山转湖转田转佛塔,如同转经。

  贡嘎县岗堆镇吉纳村的长者扎西罗布告诉记者,这些仪式都是为了祈求今年能有个好收成。扎西罗布是“吉那望果节”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对于望果节的所有仪式都了如指掌。

  关于舟曲藏族的传统文化,记者采访了舟曲藏学家尹永学。他说,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文化多样性,之所以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是因为这些文化是在当地居民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当中形成的,它饱含着这些民族世代的经验总结与智慧结晶。

  舟曲藏族在特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成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观念。在这些观念和意识的作用下,人们自觉地保护了白龙江中上游两岸山林及珍禽奇兽的生长,维护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