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大学录取本科新生4006人,其中贫困生约500名,北大在做好物质扶贫的同时,首次提出精神支持贫困生。(9月6日《北京晨报》)
北大明确提出精神支持贫困生,是在给经济困难学生补精神之“钙”、理想之“钙”,是高校不能缺失的励志。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贫寒学子步入高校,贫困是励志的“一盆火”,但有时也会成为消沉颓废的“推进器”和奋发进取的绊脚石。大学不是真空,商业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必然影响到高校,如今在少数大学生中,存在着攀比奢华,追求享乐的高消费现象,生活于此种氛围中的一些贫寒学子,贫困似乎变成他们的“负罪感”,滋生自卑感,精神自我矮化。
精神支持贫困生,就是要激励贫寒学子自强不息,贫困不是“原罪”,而是动力,要通过艰苦努力改变人生,成为国家的栋梁。诚如曹文轩教授所言,北大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到了这个驿站,不是休息,而是要艰苦奋斗,继续往前走。(尹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