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毋成成在进行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其妻子贴心地为他盖被子。 韩章云 摄
志愿者武绍玮(左)张明洋(右)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 韩章云 摄
2月29日,河南省3名志愿者同一天捐献“生命种子”造血干细胞,拉开了新的一年该省捐献造血干细胞工作的序幕。而在2月29日、3月1日、3月2日,该省共有7名志愿者相继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中华骨髓河南分库成立以来,捐献频率最密集的一次。
2月29日上午,志愿者武绍玮、毋成成、张明洋分别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说起与这份爱心的链接,三个人有着不同的故事。
今年25岁的武绍玮是郑州市一名初中教师,教授信息技术课。2010年在武汉上大学期间加入中华骨髓库,加入当天是他20岁生日,武绍玮说,就当给自己一份生日礼物。
“我长这么大,没进过大医院,没打过吊瓶,更没献过血,这次全补齐了。”武绍玮幽默地对记者说。而此次经历,武绍玮最直观的收获是,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前两天参观了医院的白血病儿童课堂,看到那么小的孩子都剃光头、戴着口罩,心里真是心疼。这份造血干细胞能帮助患者重生,对我来说也很幸福。”
今年24岁的毋成成是此次7名志愿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在妻子、女儿、同事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他显得比较平静。
和其他志愿者不同的是,毋成成是在听取公司同事的宣传动员后加入中华骨髓库的。
“我们公司一名同事2007年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此后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他不遗余力地在公司做宣传,越来越多的同事加入了中华骨髓了,我也是在2013年成为其中一员。2015年11月份接到红十字会的通知。”毋成成告诉记者,目前仅他们公司已经有400多人加入中华骨髓库,他是第四位捐献“生命种子”的志愿者。
毋成成说,从他们公司就能看出来,在普通人当中普及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十分必要。“如果没有第一位捐献者的宣传动员,我也不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城市里的人可能理解这是怎么回事,但是农村很多人都不懂,这方面的知识还是要多在电视上做公益广告,宣传队伍也要走进农村,进行范围更广的科普宣传。”
32岁的张明洋是南阳市一名基层内科医生,因为工作性质,他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和意义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并不担心也不害怕,父亲是一名老中医,所以家人都很理解并支持我。在我看来,无论是加入中华骨髓库还是捐献造血干细胞,都是一件很正能量的事。”张明洋告诉记者,心怀感恩,回报社会是他做人的信条。
据河南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文梅英介绍,在3月1日,3月2日,还将有李培、王东海、陈兆国、王振川四名志愿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的捐献。
“此次7名志愿者捐献的‘生命种子’将送往广州、北京、济南、苏州四个城市,挽救7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文梅英解释道,之所以三天时间内有这么多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因为过年期间的积累,年后就尽快开展采集工作,帮助患者及时治疗。
据了解,这七名志愿者捐献之后,河南省将有528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相关资料显示,中华骨髓库河南分库自2003年1月成立以来,目前有志愿捐献者资料10.2万人份,2015年8月3日第500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河南省分库入库人数是全国的1/20,但捐献人数占全国近1/10。(韩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