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保洁”新政“自主”去哪儿了
新学期伊始,南昌大学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主保洁”新政,新政推出后便遭到学生反对,实施没多久,楼道里垃圾成堆、厕所拥堵,一时间抱怨与垃圾齐飞,“自主保洁”新政遭遇重挫。
实行“自主保洁”,让学生们增强劳动观念、锤炼意志,在劳动中学会互助合作,同时让教育回归“细节”、“琐事”,从点滴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校方初衷本无可厚非。新政遭到学生的联名反对,关键在于学校只看到“保洁”二字,却忘记了“自主”。
这里有一个疑问,学生是参与新政实施的主体,南昌大学在推出新政之前,有没有充分听取过学生的意见?媒体报道中并没有提及,但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今年3月,南昌大学曾在7个学院进行过学生“自主保洁”试点,称比较成功。但有些毕业生回忆当时情景,还是觉得有些“脏乱差”,原因是学生没有更多时间打扫楼道,并且很多人都提出过这个问题。那么,在试点时暴露出的问题,为何当时校方没有重视并寻找解决之策?倘若能在决策前通过听证会等方式,充分听取学生意见,有些问题是不是可以避免、新政的内容是不是可以更加完善?
学校固化的行政思维,在新政实施中还有更多体现:部分学院因工作推行受阻,摊派学生干部和党员打扫卫生;取消清洁工以后,保洁费用转变为勤工俭学经费,但报酬的标准却是学校单独决定的……
部分学生好逸恶劳的懒惰习惯、学校与学生的观念冲突、政策制定与调研的不周全、实施过程中的简单粗暴等因素,让学校和学生站到了两个对立面上。反对声中,不乏缺乏吃苦精神和公共意识的学生,但对于政策推行者——学校而言,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始终把学生当成“被管理者”,而非“自主参与者”,从新政推行前到执行中,都鲜有沟通协商。
让学生真正“自主”,或许是解决目前尴尬局面的一剂良药。做法其实并不难,或召开专题研讨会时,邀请几名学生代表,汇总反馈学生意见并加以研究讨论;或把“自主保洁”这个课题外包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定方案、敲细节,由学校监督执行状况;或用勤工俭学等机制去推动“自主保洁”,让学生以自主参与者的角色加入进来。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首先要问,你是不是屋子的主人呢?(冯巧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