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特派尼泊尔记者 孔令钰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发生后,中国的民间救援队纷纷出动,在4月26日至28日间相继抵达加德满都。目前已有十几支中国民间救援队在尼泊尔开展搜救、物资运输发放、灾后救助等,大部分队伍还会有后续力量补充进来。
但是,搜救志愿者们满腔热血而来,到当地却一时“傻了眼”——尼泊尔地形复杂,基础设施较差,灾后重建步履维艰,环境之艰难超出志愿者的预期,多支救援队因此陷入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窘况。
4月28日晚间,在加德满都唐人街的江苏饭店内,安平基金会组织了第一次救援队、基金会与媒体对接会。会上,蓝天救援队(福建)、壹基金(武汉)、青基会、爱德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代表交流了中国民间救援队在尼泊尔遭遇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
“以前我们进入第一时间进入灾区救援,都是第一天最难,慢慢越做路越宽。今天我来到这个地方,却发现路越做越窄。”来自福建的蓝天救援队队长水草告诉财新记者。
经过两日的摸索、碰壁,搜救志愿者们初步将目前在尼泊尔遭遇的困境总结为三部分:交通阻塞、语言不通、通讯不畅。
志愿者们经过会商认为,秩序是救援力量分配的前提,应先建立一个内部协作机制,彼此通畅地共享信息,相互帮扶。此外,他们希望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中国政府能够给予支持,并与尼泊尔政府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交通极其不便
尼泊尔境内重灾区多位于山区,地形复杂,山路难走,再加上房屋倒塌、塌方等因素,很多道路已被阻断。
对于搜救队来说,道路、车辆是第一大难题。例如,据传yabulong(音)地区目前受灾严重,房屋倒塌80%,山体仍在滑坡,但尚无救援力量进入。青基会的任志庆说,yabulong文化协会的会长主动赶来相见,“他们有意愿从山里走出来,跟我们配合,但是我们缺车,缺当地义工。”
福建蓝天救援队队长水草说:“来回路上很难找到一辆车,我们有再多经验、装备,都施展不开。”福建蓝天救援队此次携带了生命探测仪、液压钳、电锯、卫星电话,以及二三十人的专业医生队伍,但却陷入“无路可走”的困境。
“厦门媒体问我,要不要启动救灾物资募捐?但现在没有车来运输,我不敢启动。”水草无奈道。
语言难通
虽然尼泊尔的许多学校用英语授课,但底层民众,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受灾民众,很多人并不掌握英语。
因此在地震救援中,通晓中、英、尼三国语言的向导十分“抢手”。绿舟应急的代表王旭东认为,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找到翻译志愿者。
爱德基金会的王宛馨也说:“我们发现语言是很大障碍,我们现在只能跟懂英语的当地人用英语沟通,他们之间再用当地语言沟通。”
通讯中断
通讯是第三大难题。29日是地震后的第五天,公共电力供应仍然中断。有条件的人家用柴油发电机、太阳能发电机等自行发电。能提供WIFI的酒店较少。
除了缺电,还有很多通讯商店仍未开业。很多志愿者对于如何购买当地手机卡也感茫然。因此白天在外救援时,通讯极其不便。
精确信息的缺失
与通讯相伴而生的问题,是精确信息的缺失。现在有哪些灾区,受灾情况如何?怎么进去?会不会和其他救援队伍一窝蜂地都扎了过去?……
每一支救援队伍都面临这些问题。佛山志愿者联合会代表刘建兵认为:“现在我们很傻,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我们可以联合起来,达成共识,请求使馆出面支持。这样当地政府也会支持我们。”
爱德基金会代表王宛馨告诉财新记者,爱德的优势也许可以为其他救援队伍提供帮助:“我们每天跟着国际救灾联盟尼泊尔办公室去安置点调研需求,可以提供最准确的需求调研信息。”
“所以这些信息都是第一手的。而且我们沟通问题不是很大。我们也需要更多的人来支持我们购买更多物资,帮扶安置点的灾民。”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