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暴露的是一个社会“粗糙”的面子和“粗放”的里子,对应的便是精细、精致、标准化、文明化的缺失。
日前,江苏常州有一间厕所“红”了。与一般厕所不一样的是,这间厕所的男女标志分别是汉字“凸”和“凹”,因此一些人戏称为“史上最污厕所”。记者了解到,厕所建成三四年来一直存在争议,有人支持,有人反对。(《现代快报》7月25日)
以“凸”和“凹”分别作为男女厕所的标志,从世俗眼光看,的确会让一些成年人“会心一笑”。但是,这种标志的告知效率并不高,对一些未领会 其中“深意”的人,标志就很可能起误导作用。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这也不是一种恰当的方式。如果孩子不理解,成年人又该如何向他们解释其中深意?
类似现象首先是一种公共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和图像语言等)的失范,也是公共语言粗鄙化的表现。不只是这类不伦不类的公共符号,诸如错误的英文路牌、“最狠安全标语”等都可以视作是同一种现象。它缺乏公共语言的严肃性,使其丧失了准确性和美感。
在公共部门正式发布的通告中,也不时出现这类让人感到惊诧的“创新”。本月初,陕西省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了一组失信“老赖”的信息,其 中一张“老赖”照片是小学生毕业照。榆林中院随后回应称:名单中的小学生照片系失信被执行人本人早年所照。由于查不到其第二代身份证信息和其他近照,暂采 用了户籍系统里的唯一能查到的这张照片。
网友指责这一做法不够严谨,直接理由是这样很难达到曝光的目的。事实确实如此,不过在我看来,其更大的危害在于其过于轻率,有悖于公布失信执行人名单应有的严肃性。同样,一块出现错别字的路牌,一个“污”的厕所标识,也让人感到对公共语言应有的敬畏都荡然无存了。
这种“不讲究”的心理和行为,在当前社会管理和治理中并不少见,大到一座豆腐渣工程,小到一条断头的盲道等等,都是如此。如果类似行为多出 自公共部门之手,更须引起重视。它暴露的是一个社会“粗糙”的面子和“粗放”的里子,对应的便是精细、精致、标准化、文明化的缺失。它们看似与一个社会的 文明程度不甚相关,但不容忽视的是,任何社会的文化氛围与文明程度,最终是由具体的载体来展示与塑造的。一个社会如果能有准确无误、人性化的路牌,严谨而 得体的公告、标识,自然能体现出更高的文明水准。
公共语言是否精确、讲究,关键还是要看发布者对“人”的尊重够不够。倘若事先就考虑到某种标识会给人带来认知困难,甚至让人产生被“冒犯” 的尴尬与反感,恐怕就不会将“恶搞”当创新了。所谓社会的粗鄙化,其特点之一就是各行为方已经不在乎或不太在乎受众的看法,变得“随心所欲”,似乎一切都 能以“创新”之名加以解释。殊不知,这类缺乏敬畏和边界意识的公共语言,带来的是对整个社会人尊严的矮化。虽然这次的“凸”“凹”厕所标识,只是店家私人 所为,但公共部门应该带头抵制这种粗鄙化。
作家冯骥才曾在全国两会上表示,要“警惕中华文化的粗鄙化”。他这是从宏观上来提出这一问题。不讲究的“公共空间”,被“污染”的公共语 言,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粗鄙化的一部分。当每一个行业,特别是公共部门能够以身示范,确保每一块路牌、每一个公共通告都精确、得体,公共氛围自然就更文明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