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皖南深山仍然酷热难当,桃源村距最近的黄山市乌石镇要走20多里的山路。村民张友根家的三间砖瓦房建于上世纪80年代,此房在村里已算落后。记者走进张家,泥巴地上坑坑洼洼,房梁上一只老旧吊扇“吱吱”地转动着。张家祖孙三代人正坐在长木椅上,准备吃午饭。 72岁的王昌富身着白衬衣坐在一旁,他在这个家已经住了36年。
对于初见王昌富时的情形,张友根的妻子方秋仙记忆犹新。“我刚嫁过来时,看见婆婆手把手喂一个脏兮兮的年轻人吃饭,原以为他是丈夫的兄弟,后来才知道跟张家无任何血缘关系。 ”方秋仙说,王昌富是智障,父母离世后,生活没有着落。婆婆徐玉花十分同情他,就把他领回家抚养。 “他不会干任何农活,大小便经常失禁,婆婆还要为他换洗衣服、整理被褥,甚至帮他洗澡。 ”
在婆婆徐玉花的感召下,方秋仙逐渐接受了王昌富是家庭一员的事实。徐玉花在2003年过世后,照顾王昌富的担子就交给了方秋仙。如今,她平静地说:“我们不照顾他,谁来照顾他? ”
要不是亲眼所见,难以相信眼前的白发老人居然能和张家融洽生活了三代人。记者试图跟王昌富交流时,他只会重复说两个字:“嗯、嗯。”张友根的大孙女张雨欣站在一旁说:“王爷爷跟我们也不会说话。 ”
方利敏从1995年担任桃源村村干部至今,见证了张家三代人接力照顾王昌富的过程。他说:“王昌富脾气古怪,平时满山跑,吃饭的点就准时回家。因为生活不能自理,无法交流,不适合送到敬老院,张家三代担负起抚养和照顾的责任。 ”
桃源村生态优良,是优质茶叶的上佳产地。黄山六百里猴魁茶叶公司在当地建立茶园基地。公司董事长郑中明知道张家的情况后,主动联系张家,安排张友根的儿子张英俊和儿媳胡王如到基地务工。“张家家境本不好,三代人接力帮扶低保户,让我很感动。 ”郑中明说,作为地方龙头企业理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张家曾被部分村民“评”为贫困户,但他们不愿争这个“帽子”。实际上,张家的生活一直过得紧巴巴,张友根和方秋仙年岁渐高,无法从事重体力活。家里的茶园本不多,以往张英俊只能靠外出打零工维持全家生计。 “即使是最苦的时候,也没想过把王叔赶出家门。 ”张英俊说。
张英俊夫妻俩上班后,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家里人口多,包括王昌富在内全家有7个人,随着两个孩子的开销逐年增长,张英俊夫妻俩的压力逐年增大。胡王如说:“日子过得清苦,亲情倒是越来越浓。我会拿好接力棒,照顾好王叔。 ”(夏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