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多月前在北京举办的“最美红烛”教师节主题活动中,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理川镇蔡家地教学点的代课教师白小玉为“红烛基金”秘书长李娟带来了一份礼物,她亲手缝制的枕套。白色的布料上,一针一线饱含了满满的感激之情。
在一同来京的代课教师中,白小玉开朗活泼的性格让人很难想到她“编外”代课教师的身份。三尺讲台耕耘14年,她和同为代课教师的龚全德,仅靠村上的两亩“报酬田”生活,哪怕拿到教师资格证也不能参加教师招考。
然而,这样的境况并没有让白小玉心灰意泠,她一点也不担心地说:“转不转公办教师无所谓,我们很热爱教育事业。人生很短,觉得这样做很值得。能教出一个大学生,就是一件特别高兴的事。”
蔡家地教学点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理川镇一个偏僻高远的小山村,设施简陋,办学条件艰苦,曾经学校是没有教师的。2002年8月,龚全德和白小玉一对教师伉俪放弃在外打工,回到村里办学教书。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东西靠人背畜驮。村里没有文化人,去镇上上学路很远,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几乎整天在外面玩耍。夫妻俩任教前,村里人没有接受教育的概念,基本都是文盲,最多读到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
教村子里的孩子学文化,是夫妻俩最开心的事,也是他们无怨无悔的人生追求。蔡家地教学点最早有70多名学生,4个年级,龚全德和白小玉每人每天至少四五节课,这还不包括体育和思想品德等课,一天下来常常累得直不起腰、嗓子哑得说不出话。放学回到家,他们还得给家里养的一头耕牛割草,到地里做一个多小时农活。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夫妻俩坚持了14年,且从未有过怨言。看到孩子们一批批在这个破旧的学校,用优异的成绩转到中心小学,两人的眼中总会含着泪水,这泪水中既有心酸又有喜悦。白小玉说:“我们夫妻在村里教书,没钱发工资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有学上,学知识,用知识了解村外的世界,让知识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2013年夏天,白老师的儿子上中学,为了凑齐学费她只能四处借钱。全县学生统考,龚全德带的四年级有几个学生成绩比较差,他便利用课外时间给这些学生补课。以致后来病倒在家,不能走动的他就把孩子叫来家里。统考前两天,龚全德因病情加重住进县人民医院。他还不顾身体的不适,一再让白小玉抓紧回村领孩子们参加考试。
在村子里,龚全德和白小玉夫妻俩是最受尊敬的人。自2002年任教至今,他们教的最早那批孩子已经大四开始实习。他们经常对学生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只有刻苦学习才能走出大山。”对他们而言,只要做出的事是为人民服务的,他们就觉得很幸福。
仅靠两亩薄田坚持了14年,心中难道没有动摇过吗?对于记者的疑问,白小玉说:“有很多亲戚、朋友让我们放弃教书,去打工可以改变家庭的贫困,但我觉得,我们的坚持可以改变整个村子的贫困。”(赵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