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环境气候 > 详细

环保督察掀起“绿色风暴” 整改落实到百姓家门口

2018-11-13 10:47:21  来源:

环保督察掀起“绿色风暴”整改落实到百姓家门口

资料图:志愿者在溪流中清理河道。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环保督察掀起“绿色风暴”

地方官员戴上环保“紧箍” 整改落实到百姓家门口

历时数月的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陆续揭开了各地环保整改的面纱。

“一些地方和部门推动整改态度不坚决、在处理发展与保护关系时态度仍不够坚决、出现虚假整改、表面整改、敷衍整改的情况……”督察组的督察意见言辞犀利,直指环保整改存在的问题。

今年5月30日至7月7日,6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分别对河北、河南,内蒙古、宁夏等10个省(区)开展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并同步安排相关领域环境保护专项督察。从10月16日开始,各督察组陆续向相关省(区)反馈“回头看”和专项督察意见。

中央环保督察自2016年启动,两年来,被称为“环保钦差”的督察组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环境整改的“绿色风暴”。

从1978年新中国第一次在宪法中对环境保护作出“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规定,到如今中央环保督察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环保力度不断加强,建设美丽中国的脚步坚定地向前迈进。

从查企转为督政

中央环保督察的出现被称为中国环境监管模式的一次变革,从查企转为督政,环保的主体责任落实到党政部门,地方官员戴上了环保“紧箍”。

长期以来,环保治理通常把责任归咎于企业,党政领导干部不当干预环境保护的事件时有发生。有关部门次次查,企业表面改,“一阵风”式整改成为通病。有些地方政府甚至为了当地GDP纵容或者以观望态度对待污染企业。

在某种意义上,中央环保督察的产生就是为了斩断“黑色GDP”的错误做法和思维,将督察对象定位为省区市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并下沉至部分地市级党委政府部门,强调“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地方党委与政府一道接受监督。尤为重要的是,督察结果成为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任免的重要依据。

这一制度直接推动了环保工作的改变,从省委、省政府到市委、市政府再到村县一级,环保成为领导干部的重要工作。河南安阳市一位分管环保的市委领导坦言,环保是当前的重要工作,经常通宵加班盯着环保数据。

通过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和“回头看”督察,压力层层传导,地方政府紧盯企业整改已成为常态。

与此同时,中央环保督察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规定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领导要离任要先过“生态关”。今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将“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独立成章,并且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出了问题,首先要问责省、市、县委书记,问责省、市、县长。同年,生态环境部新成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生态环保督察工作进一步升级完善。中央环保督察常态化格局基本形成。

数据显示,2016年启动的第一轮督察共约谈党政领导干部18448人,问责18199人。此次“回头看”共立案侦查543件,行政和刑事拘留610人;约谈3695人,问责6219人。

问责手段越来越严厉,倒逼着地方政府更加重视环保、积极整改。曾被称为“最严环保问责风暴”的祁连山事件,就给地方政府狠狠地敲响了警钟。

长期以来,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十分突出,经过中央督察组的专项督察后,祁连山生态环境的问题清单被公之于众。甘肃省218名领导干部被问责处理,其中3名副省级、6名正厅级官员受到处分,4名正厅级官员被行政撤职。

严肃问责之下,当地环保整改提速。张掖市把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作为“一号工程”,每个市级领导负责5~8项问题整改。高压之下,一批长期悬而未决的生态问题迎刃而解。整改1年后,祁连山生态得到有效恢复。

倒逼地方优化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瞩目,但同时也埋下一些生态隐患。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越来越被重视。中央给出的“答案”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回头看”督察意见中,多省市存在的保护与发展问题不断被提及:宁夏在处理发展与保护关系时只算小账,不算大账,自治区经信委将生态环境保护视为工业增长的负担;广西林业厅拟将保护区面积平均减少46%,还支持相关地市将43处采矿区、探矿区和风电开发等项目以“开天窗”等方式调出自然保护区,一旦通过,必将造成有关自然保护区支离破碎……

这些保护与发展的问题被一一列出,也在不断倒逼和督促各地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对此,江苏徐州某钢铁厂的一名负责人深有感触。10年前,徐州市招商引资,从事钢铁产业的他在市区周边盖厂,度过了“平稳”发展的几年。直到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开始,钢铁厂不断接受整改。

该负责人坦言,过去几年,钢铁生产过程的确对环境存在很大危害,露天环境下生产,废气大量排放。中央环保督察开始后,地方政府陆续向企业下发整改要求。为了达到要求,厂区投入了上千万元,“现在看,这些确实该做”。他说。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进行煤矿开采,40多年来,矿区累计占用草原面积超过10万亩,曾经碧绿的草原被挖出两个深度超百米、面积逾50平方公里的大坑。类似这样粗犷式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的发展模式,一度是内蒙古的常态。

随着中央环保督察开展,一系列生态问题被挖出,内蒙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近年来,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盟市陆续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成立大数据中心,发展新动能。

将整改落实到百姓家门口

对于老百姓来说,“家门口的环境”是否改善,是评判环保工作做得好不好的直接标准。为此,中央环保督察和“回头看”督察始终把工作重点聚焦群众举报,推动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在“回头看”期间,督察组受理了37640件群众生态环境问题举报,并且已基本办结,共责令整改28407家,立案处罚7375家,罚款7.1亿元,推动解决了3万多件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

2016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广东期间,督察组曾接到群众投诉,揭阳市揭东区桂岭镇柏旺村的电路板提炼黄金厂没有任何生产及环评手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固废随意倾倒,恶臭难闻,严重污染地下水。固废堆放地已发生两次自燃并引发山火,村民损失严重。2018年6月“回头看”期间,群众再次投诉。

经过督察组现场检查,揭阳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存在非法掩埋危险废物的情况,原废树脂粉堆存量远大于3000吨,实际掩埋危险废物数量仍待进一步查清。

在督察意见反馈中,督察组直指这一问题,称“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管理委员会、桂岭镇主要领导对待群众环境诉求思想上不重视、态度上不坚决,责任不落实、整改打折扣。甚至企图通过覆土植绿等手段应付检查,敷衍整改,造成严重污染,失职失责明显”,并要求当地政府迅速整改。

按照督察要求,各地方省委、省政府应根据督察反馈意见,抓紧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在30个工作日内报送国务院,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实情况要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

目前,生态环境部在组织开展第二批“回头看”的各项准备工作,将针对此次“回头看”指出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督察,群众举报问题仍是重点督察内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