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9日电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环保是全球大趋势,制作首饰也能成为环保新时尚。近日,香港浸会大学(浸大)视觉艺术院举办“渔珠余宝”首饰展览,30名视觉艺术院师生及毕业生,以香港养殖的珍珠及不同海洋物料制作首饰,以提高大众对当地素材可利用性的认知。有学生以海洋垃圾为素材,制成戒指,期望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连11天的“渔珠余宝”首饰展览,是浸大视觉艺术院“渔珠余宝”课程的一部分,期间学生亲身到当地养珠场体验养殖珍珠与采珠过程,增加对养珠业的认识,并在香港找寻不同物料,如贝壳、海沙、厨余、海洋垃圾为原料,就关心的议题进行创作。
浸大学生也走访漆艺坊,了解如何把贝壳薄片镶嵌在雕镂或漆器物表面的螺钿技法,并参与一系列关于海洋的研讨会及讲座。
视觉艺术院讲师程诗贤指,现在香港制作首饰依赖外地物料居多,使用当地养殖珍珠,不仅可以利用到空置鱼排,增加当地渔民收入,更可振兴当地养珠业。
她称使用当地物料可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如使用外地物料,为免用料不足,制作者会倾向订购更多物料,容易造成浪费,故碳排放会增加,使用当地物料则较方便买到,可避免上述情况。”另外,以海水养殖的珍珠贝是靠过滤海水进食水中的浮游物,不用额外供应饲料,更可净化附近海水,有助改善水质。
其中,浸大视觉艺术院4年级学生林卓贤的作品“Merge”,融合从海滩收集的塑料瓶盖、贝壳及金属物料,制成戒指,从而表达出垃圾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自小在坪洲成长的他坦言,盼通过作品唤醒大众对海洋污染的关注,“整天对着海洋生活,对海洋污染感受很深。”
同是浸大视觉艺术院4年级学生的周美君,以香港独有的沙井盖图案为灵感,并走访多个沙滩搜集不同颜色的海沙,结合废弃的塑料物料,创作出多款名为“Sand and Manhole”(沙与沙井)的首饰。她希望通过作品提醒大众留意身边微细事物,并发掘其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