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新机制 驻点研究 构建平台
长江中心的科研人员在贵阳、重庆、攀枝花、娄底等地驻点工作。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格局不断巩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格局的不断巩固,离不开科技的支撑。2018年4月27日,生态环境部党组(扩大)会议决定,依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按照“1+X”模式,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形成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高度融合、相互反馈的攻关团队和平台,组建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长江中心)。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江中心以长江流域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目标,以科技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为宗旨,以推动水专项等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以优势专家团队驻点跟踪研究为抓手,统一决策、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行动和集中攻关,形成“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边反馈、边完善”的工作模式,立足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提出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整体解决方案,形成流域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成果,为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和建设和谐长江、清洁长江、健康长江、优美长江、安全长江和数字长江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努力建设成为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长江经济带高端智库。
一年来,长江中心工作有序开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联合研究和驻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智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2019年2月26日,《生态环境部落实〈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正式发布,其中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的作用”。这是对长江中心工作的认可,更是对长江中心的鞭策和重托。
创新机制 央企助推 抓好联合研究六项重点任务
科研的目的,是支撑管理决策和实际工作。所以,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至关重要。
据了解,长江中心组建之初,就成立了联合研究领导小组,负责联合研究重大事项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由生态环境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主要领导、长江经济带11省(市)和青海省分管领导组成;成立联合研究管理办公室,设在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在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指导、监督联合研究的日常管理工作。长江中心还设立了学术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是最高学术评议及咨询机构,顾问委员会是综合性宏观决策咨询机构。
长江中心组建方案明确提出联合研究六项重点任务,编制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实施方案》于2018年11月26日通过了专家论证。
2019年2月28日生态环境部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长江大保护战略合作协议和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第一期)执行协议。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希望双方以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攻关,共建长江中心,为长江保护修复的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强有力支撑。三峡集团董事长雷鸣山表示将发挥三峡集团在长江大保护中的骨干主力和基础保障作用,举全集团之力,用实际行动服务长江、回馈长江。
三峡集团对联合研究的大力支持,为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未来两年,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将重点承担以下六项任务:一是精准识别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风险及成因。基于长江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分区分段识别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主要问题及存在的风险问题,分析问题成因,评估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从流域及区域尺度上识别并评估水环境风险与重点行业风险源,建立污染源风险防控战略。二是支撑流域区域水质目标管理。确定长江流域区域水环境目标体系,开展长江闸坝群生态环境影响与生态流量优化调度,以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环境纳污能力为基础,制定控制单元及重点区域的污染物减排优化方案。三是构建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解决方案。摸清驻点城市的水生态环境本底,分析源问题,开列源清单,基于不同类型生态环境问题的保护修复技术方案优化,编制“一市一策”水环境保护综合整治方案。四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适用技术推荐与验证。推荐并验证适用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水污染控制技术,集重点行业、工业园区、农村农业、城镇生活、黑臭水体污染控制的各类先进技术,从源头控制、清洁生产、提标改造、淘汰替代、循环利用等方面推动水环境质量有效改善。五是创新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开展长江流域水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制定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重点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地方标准与主要工